羊病诊断及防治
口蹄疫
• 临床症状:病羊的口腔粘膜和蹄部的皮肤处形成水泡、溃疡和糜烂,初 期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流涎、跛行。 • 病理变化: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病羊消化道黏膜有出血性炎 症,心肌色泽较淡,质地松软,心外膜与心内膜有弥散性及斑点状出血, 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针头大小的斑点或条纹,如虎斑,称为
羊病诊断及防治
授课教师:刘宏
主要内容
• 羊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 预防羊病六大措施 • 羊的传染病 • 羊的寄生虫病 • 羊的内科病 • 羊的产科病 • 羊病图片
羊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一)眼看识病
靠肉眼来判断羊是否健康。 1、放牧观察 • 健康羊:吃草快,反应敏捷。 • 发病羊:常常掉队,呆立、停食或跛行。 2、头部观察 • 健康羊:眼睛有神,对外界反应灵敏;鼻镜湿润,很少有 鼻液。 • 发病羊:对外界反应迟钝,不愿抬头。有的流眼泪、流鼻 液;鼻镜干燥甚至裂开。
• • • •
6、养羊场应有防疫设施和防疫管理制度
(1)实行隔离饲养,防止疾病传播
• 门口最好设立消毒池、紫外线灯,进入羊场更衣换鞋。
• 一般谢绝同行参观。
• 怀疑传染病的发病羊(带病菌、病毒)进行早期隔离,或 治疗,或淘汰。
(2)消灭传染源
• 病死羊尸体深埋。
• 病羊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无害化处理。
经彻底消毒,报有关单位批准后,才能解除封锁。
绵羊痒病
• 病原特性:痒病因子是一种亚病毒,性能与其他朊病毒相似,但痒病因子对一 般理化因素敏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痒病因子为病羊脑组织中的一种特异纤 维,被命名为朊病毒蛋白质,该物质具有感染性,可以抵抗核酸灭活剂的破坏 和紫外线的照射,其感染性可以因一些酶如蛋白酶K、胰酶、木瓜蛋白酶等的
•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 床症状表现并能传染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染,间接接触传 染。 • 但有的传染病,如W病,既能直接接触传染,也 能间接接触传染,这些传染病往往爆发大规模的 流行。
口蹄疫
• 口蹄疫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兽共患病,是急性、热性、高度接 触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新疫区发病率可达100%。口蹄疫是由口蹄 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 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在民间俗称 “口疮”、“蹄癀”。 • 病原:口蹄疫病毒属微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病毒具有多型性和变异 性,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O、A、C、亚洲I、南非I、Ⅱ、Ⅲ等7个 不同的血清型和65个亚型,各型之间均无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具有 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耐低温,不怕干燥。该病毒对酚类、酒精、氯仿等 不敏感,但对日光、高温、酸碱的敏感性很强。常用的消毒剂有1%~ 2%的氢氧化钠、30%的热草木灰、1%~2%的甲醛、0.2%~0.5%的 过氧乙酸、4%的碳酸氢钠溶液等。
溶解而减弱,一些使蛋白变性的制剂也可以降低其传染性。55mmol/l氢氧化
钠、碘酊、5%次氯酸钠、90%苯酚、6-8mol/l的尿素、1%十二烷基磺酸钠对 病原体有很强的灭活作用。
绵羊痒病
• 流行特点:不同品种、性别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主要是2-5岁绵羊,易感性存在 着明显品种间差异。不同毒株的致病性不尽相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空泡 化程度与分布均不同。通常呈散发性流行,感染羊群内只有少数羊发病,传播
眼看识病
3、皮肤及被毛观察
• 健康羊:被毛紧密有光泽,皮肤红润有弹性。 • 发病羊:被毛松乱无光泽,易脱落。皮肤干燥增厚, 弹性降低或消失;有的皮肤有痂皮或龟裂,流黄水或 脓水。 4、休息观察 • 健康羊:呼吸均匀,斜卧姿势,听到怪声或生人接近 时,立刻惊起远避。 • 发病羊:常卧在群外或阴暗潮湿处,见人走近不愿躲 避,闻怪声也不惊起。
绵羊痒病
• 病理变化:除尸体消瘦、掉毛、皮肤损伤外,内脏器官缺乏明显可见的肉眼变
化。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微变化。病变出现在脑干的灰
质中,可见神经节元的树突和轴突内形成大空泡,其空泡数量比正常羊多的多
(正常羊脑在显微镜下一个视野大约只有一个空泡)。大空泡在脑干和延脑中 尤为多见;星状胶质细胞增生,最终导致灰质的海绵状变性。
绵羊痒病
羊痘
• 病原: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这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 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于接触病羊污染 的物质而被感染。
• 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尚无人与人之间 互相传染的报导。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病毒接种在 人体后获得成功。把人和动物的损害进行组织培养有 病毒生长。
缓慢。羊群一旦感染痒病,很难根除。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目前认
为主要是接触性传染,已经证明可以通过先天性传染,由公羊或母羊传给后代。 本病虽然发病率低(约10%左右),但病畜可能全部死亡。人可以因接触病羊或
食用带感染痒病因子的肉品而感染本病。
绵羊痒病
• 临诊特征:潜伏期1-4年。症状主要为瘙痒和共济失调。病程为6-8个月,甚至
眼看识病
5、可视粘膜观察
• 健康羊:眼结膜和鼻腔黏膜呈粉红色、湿润,表面无异常
分泌物;口腔和舌粘膜红润,表面光滑,口内无异臭。 • 发病羊:眼结膜苍白,或呈黄色、紫蓝色,鼻腔中流出脓
性分泌物;口腔较干燥,口内有异味,舌苔呈黄色或黑、
赤色,舌表面有溃烂等现象。
(二)量体温
肛门测温或手摸角根、耳、四肢及躯干部皮肤。 • 健康羊:体温为38.0~40.0℃ • 发病羊: 体温升高——中暑、急性传染病及炎症。 体温下降——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障碍、大失血,衰竭症及 某些中毒病。 皮温分布不均匀——表示血液循环及神经支配有障碍。
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特别是种羊场、规模饲养场(户)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实
施免疫。 • 一旦发生疫情,要遵照“早、快、严、小”的原则,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 毒、紧急预防接种、检疫等综合扑灭措施。“早”即早发现、早扑灭,防止疫
情的扩散与蔓延;“快”即快诊断、快通报、快隔离、快封锁;“严”即严要
求、严对待、严处置,疫区的所有病羊和同群羊都要全部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小”即适当划小疫区,便于做到严格封锁,在小范围内消灭口蹄疫,降低损 失。疫区内最后1头病羊扑杀后,要经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再未发现新病羊时,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病原学及免疫学)
3、打好预防针
• 根据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确定接种的时机。
• 必须注射以下5种苗:羊痘弱毒冻干苗 ;羊四联(快疫、
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灭活疫苗 ;羊传染性胸膜肺 炎氢氧化铝菌苗;O型口蹄疫(五号病)灭活疫苗 ;炭疽 芽孢苗。
4、坚持消毒制度
•
绵羊和山羊病: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纳病
• 三类动物疫病
• 多种动物共患病: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肺腺瘤病、传染性脓疱、羊肠毒血症、干酪性淋巴结炎、绵羊疥癣, 绵羊地方性流产
羊的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概述
口蹄疫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其中以猪、牛最 为易感;其次是绵羊、山羊和骆驼等。人也可感染此病。病畜和带毒动物是该 病的主要传染源,痊愈家畜可带毒4个月~12个月。病毒在带毒畜体内可产生抗 原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本病主要靠直接和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 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眼结膜、鼻黏膜、乳头及伤口感染。空气传播 对本病的快速大面积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可随风散播到50公里~100公 里外发病,故有顺风传播之说。
绵羊痒病
• 诊断要点:临床症状:显著特点是瘙痒、不安和运动失调,但体温不升
高,结合是否由疫区引进种羊或父母有痒病史分析。 组织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理变化与其他朊病毒病相同,脑髓及脊 髓神经元的细胞质发生变性和空泡化。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测定病羊血清 中的抗痒病因子蛋白抗体,常用ELISA和Western印迹法。也可以用酶
(四)听呼吸
1、呼吸数检查:鼻孔呼气次数或胸腹壁起伏次数。
健康羊10~20次/分; 发病羊呼吸数会增多。
2、呼吸音检查:病羊呼吸音变得粗厉或减弱。
(五)饮食粪便检查 • “五看”—— 看胃口 看饮水 看反刍 看腹围 看大便 • 健康羊——能吃能喝能拉。 • 发病羊——少吃少喝少拉或不吃不喝不拉。
“虎斑心”,以心内膜的病变最为显著。
• 诊断: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不难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羊传 染性脓包病、羊痘、蓝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必要时可采取病羊水疱皮 或水疱液、血清等送实验室进行确诊。
口蹄疫
防治措施: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大,必须严格搞好综合防治措施。 • 要严格畜产品的进出口,加强检疫,不从疫区引进偶蹄动物及产品;按照国家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经过1天~7天的潜伏期出现症状。病羊体温升高,初期 体温可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 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可在咽喉、气管、前胃等黏 膜上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 较轻。山羊症状多见于口腔,呈弥漫性口黏膜炎,水疱见于硬腭和舌面,蹄部 病变较轻。病羊水疱破溃后,体温即明显下降,症状逐渐好转。
(3)消除传染媒介
• 活的传染者:动物(如老鼠、螺类) 昆虫(如苍蝇、蚊子) • 其他传染媒介: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 土壤、用具、畜舍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节选)
• 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 • 二类动物疫病
• 多种动物共患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 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
• 阳光和干燥消毒 • 高温消毒 • 化学消毒 • 生物热消毒
常用消毒药物
几种消毒液供选用:
• ①0.5%过氧乙酸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