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指标自评报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 等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我校实际情况与“标准”比较,找出优势与不足。
分析中的“课程”相关内容来源于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2版培养计划,采用的“标准”部分涉及到“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补充标准”依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部分有关相关内容。
1.专业设置(1)“标准”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学校“专业设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民航总局重点建设的三类特种专业(机务、空管、飞行)之一(机务),主要为民航培养掌握较宽厚的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及相关领域知识,在电子系统理论与设计、航空电子设备内外场维修及维修管理方面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专业198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支撑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技术(硕士点)。
专业建设依据“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定位,突出特色,拓宽服务领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特别是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
该专业目前是天津市品牌建设专业,“卓越计划”和CDIO试点专业。
2.培养目标(1)“标准”要求:在专业目标部分,规定专业必须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从现代工程师所需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出发,将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水平归纳为10个方面:a.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b.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c.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d.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f.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g.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h.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i.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j.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2012版培养计划中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国内外现代民航发展需要,兼顾通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英语能力强,作风严实,掌握较宽厚的电子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及相关领域知识,在电子系统理论与设计、航空电子设备内外场维修及维修管理方面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如下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学习。
具备基本实践能力与工程管理能力,能够完成航空电子系统的故障诊断、维修与维修管理的能力。
2.能力结构要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注重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等五个方面素质修养。
(3)“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从以上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我校在培养计划中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但与标准中所列的10项内容相比差别较大,应该细划。
3.课程体系(1)“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
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具体各类课程学分和所占比例如表1。
表1课程设置“标准”学分要求(2)学校“课程体系”: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83.5学分,课程分类方法与“标准”不同,按课程类别分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把我校培养计划中的课程按“标准”课程分类方法分类后,各类课程学分最低标准要求及与“标准”最低学分要求的对照见表2。
课程体系详细分析内容见专业标准分析部分。
表2课程认证标准“学分”要求与我校课程“学分”对照表(3)“课程体系”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课程分类方法问题:我校2012版培养方案对课程分类的方法与“标准”不同,按课程类别分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而“标准”中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类课程、实践环节类课程、毕业设计(论文)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会给认证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对评估造成影响。
建议修改完善。
基础培养问题: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低于最低标准要求4.5学分,工程基础课低2.5学分。
把航空维修管理和随机信号分析计算在内后,专业基础课仍比“标准”低2学分。
在后面的课程分析及与天津大学同类专业设置的课程及要求上看,我们与其他非民航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相比,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方面都存在开设的同类课程学时少,且列入计划的选修课少等问题,培养的学生在“厚基础、宽口径”方面有所不足。
能力素质培养问题: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文社科类课程内容如表3所示。
人才的培养最终应落实到“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学校提供的课外创新活动”中。
为此,我们根据2012版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列出了“课程-能力”矩阵(附件一),再与“标准”要求作对比,总体上满足“标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但在在“经济管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环保、国际视野”等方面能力培养方面有所不足,在所设课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建议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将素质拓展课和选修课的部分学分改为开设“经济管理基础、法制安全教育、航空法规、社会环境、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英美历史与文化”等外语方面的课程。
在实践环节也应该开设一些工程设计、创新类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并限定学分和选课要求。
详见实践环节内容。
当然,CDIO试点班通过工程项目阶段的训练已弥补了非试点班这方面的不足。
4. 课程及课程内容专业补充标准对某些课程或课程内容甚至是学分都有明确要求。
以下分析参考专业补充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学分和我校开设课程的对应关系分析课程的符合度。
表格中用“⨯”表示缺省或缺少。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表4中“专业补充标准”部分为专业补充标准对应内容,“学校对应课程及学分”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开设的课程和学分。
表4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符合度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开设的物理课程为普通物理。
从课程内容看,已完全满足要求,但学分偏低,要求至少32学分,实际是27.5学分,低4.5学分。
建议:以选修课的方式增加几门工程数学课程:如积分变换、数理方程等、场论等,并对修读的学分提出要求。
(2)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工程基础类的课程基本与标准要求一致,总学分比要求低2.5学分。
差别比较大的有两门课:工程电磁场、计算机网络与应用。
表5工程基础类课程符合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虽然开设了“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但因学时太少(理论48学时),内容太多,授课以服务于后续的“飞机通信、导航和雷达”为目的,主要讲授微波技术与天线内容,其中电磁场部分以讲授电磁波为主,以满足微波技术部分的需要,而静电场、恒定电场、恒定磁场、边值问题和数值分析几乎不讲,因此可以划入专业基础课,对应于“标准”中的“微波工程基础”。
将“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分成两门课: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
其实在04版之前的培养计划中就是这样设置的。
这样也可以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一致,打通基础,便于课程建设和学生选课。
增设“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
波音777、空刻380等飞机都采用了光纤局域网,在飞机航线可更换组件之间传输数字数据。
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将有助于这些飞机系统的学习。
(3)专业基础类课程表6 专业基础类课程符合度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从表6以看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按5门计算: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通信电子线路、随机信号分析、航空维修管理等,比要求的课程多,但总学分却比要求的学分还是低2分。
建议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增加每门课的学分,必修课做到“少而精”;培养计划中增加部分选修课,且限定选修课的组合及学分,确保“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4)专业类课程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由表7可以看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包括7门专业限选理论课和5门选修课,每个学生大约选修12门专业课,学分约为20.5学分。
实际开设的专业课无论是数量还是学分都远远大于标准要求,但每门课的学分普遍比较少,平均2学分,这也可能是造成专业课不可能讲授深入的原因之一。
建议取消民航电子维修英语,为了加强专业英语训练,建议在专业基础课部分(电路分析基础或信号与系统中)开设一门双语课课程、在专业系统课中开设一门双语课程(如飞机导航系统),通过双语课程教学以及后续维修文件实习(飞机维修基础实习中的一部分)、飞机系统实习等手册的使用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比单独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效果更好。
减少必修课程数量,增加每门课的学时,确保尽量少讲精讲。
表7 专业课程符合度(5)实践环节“标准”要求见表8。
学校“实践环节”: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开设的实践课程与标准要求对照关系如表8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必修课开设的课程和学分基本满足标准要求,如金工实习与要求一致。
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实践选修课未列入培养方案中,目前我们科技实践与创新类的课程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如创新创业项目、电子设计大赛等。
实践选修课部分要求是在素质拓展学分中体现出来的,但从培养方案中不容易体现出来。
CDIO改革为开发更多科技实践课程提供了可能,可以考虑以选修课的方式列入培养方案。
表8实践课程符合度(6)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补充标准”要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12学分,1学分/周,选题、内容和指导要求如下:选题选题原则按照通用标准执行,选择的题目应来源于各级各类纵向课题、企业协作课题或具有工程背景的自选课题,如对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的新系统、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