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培养目标的评估机制1、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持续评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学生工作的反馈以及相关意见与建议的征集;另一个渠道是通过专业研讨会、教学评估、学科评估、项目评审会、校友聚会、外出拜访、专题访谈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多方收集评价意见,这些数据被用作学校和专业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最后就是通过校友会、毕业生网站进行远程信息反馈。
围绕以上的反馈机制和环节,本专业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过程控制,形成了“组织齐备、标准严格、快速反馈、定期评估”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组织齐备学院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领导的教学管理工作组,成员包括研究所教学副所长、督导组成员等,主要负责整个学院的教学建设、管理、运行和质量工作。
专业还从各年级中聘任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学生信息员”,他们每周将本年级或本专业教与学中的情况,进行反馈,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组织上课学生对任教教师课堂质量进行评价。
针对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本专业确定了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设立了主要质量监控点,如课堂教学、实验、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等,加强经常性的质量检查。
除每学期开学和开学第一周的教学质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场巡视、实习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检查、抽查以及每学期的考卷抽查等常规性检查外,专业带头人和督导组成员等还随机听课,并通过学生信息反馈表、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表、校园网电子信箱、领导接待日以及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2)标准严格学校和学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指导、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有教材、有讲稿、有大纲、有教学日历,有考试AB卷、有评分标准、有试卷、阅卷记录、考核总结等。
通过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检测目标。
另外,学院还建立了青年教师(新引进教师)教学档案,安排他们助课、进行教学观摩、组织试讲,以此强调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3)快速反馈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对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进行全程监督,通过随机或有针对性地听课、现场检查,召开教学相长会、教师座谈会,组织师生开展评教和评学活动,掌握学院的教学动态、搜集教学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信息员和毕业生的E-Mail和BBS网络信息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4)定期评估自1998年以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指标体系》,本专业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认真做好每年的教学评估工作,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在2005年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2003年以来,本专业根据《东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向学生和专家发放《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卡》,对各种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从而了解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
另外,利用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使学生、专家、领导及教师从网上直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在线评价,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可靠的手段。
2、教学质量标准(1)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涉及到课程内容体系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组织,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要求,对教师教学要求,对作业和考试等关键环节的具体要求等,本专业通过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明确提出对每一门课程的质量要求,并用这一要求,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学院建立了院领导听课、督导专家听课、学生评教、课堂教学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号召每位教师从“切实上好每一堂课”做起,从备课、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利用、作业布置批改、辅导答疑等建立了明确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3)课程考核质量标准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对课程考试命题、试卷印刷、考试的组织安排、考核方式、主监考教师、成绩评定到成绩记载、试卷分析、考试资料的存档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建立了课程考核及其管理各环节的质量要求。
(4)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通过《东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学校明确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遴选、评阅与答辩、成绩评定标准以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文本格式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5)实践环节质量标准根据理论教学环节的实验、设计、上机等环节,电工电子实训、工程训练、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有关实验选修课、开放实验等规定,对实验课程(实验的开设、实验大纲的制定、学生实验、上机管理等)、实习(教学大纲、任务安排等)、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教师指导、任务要求、成绩评定标准等)等提出了具体质量要求,建立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
在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管理的同时,学院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启动了学院本科“质量工程”,对本科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与考核评价,并与教师考核、提职挂钩;通过对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改革研究等“质量工程”培育项目的立项资助,鼓励教师根据专业发展,更新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于学效果。
3、教学效果与教育目标达成状况的评价机制学校以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为依据,针对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学生学籍管理以及学位评定等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涵盖本科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转、质量监控和评价等方面的一整套健全、规范、与时俱进的本科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规章制度。
学校依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了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等本科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学校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校、院两级督导,校、院、所(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的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
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所(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
考核指标主要关注本科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
考核结果直接与院、所(系)岗位津贴挂钩,实行奖惩制度,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的长效机制。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秉承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和“行胜于言,敢为人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的学院精神,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学风、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
多年来,学院注重科学管理,在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和专业特色制定了一整套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学院立足现代管理理念,构建了科学系统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同时依托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使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从制度上得到保障。
在学校历年的院、所(系)本科教学工作年度考核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名列前茅。
我院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由23人组成,其中17人为教师兼职(本专业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16人,其中8人为兼职),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学士学位,1人大专,结构合理,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工作思路明晰,能够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较好地组织教学工作,详细掌握本科教学的具体情况,包括:培养计划的实施进展及实施保障;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效果;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情况;教师总体及个体情况,教学水平及质量,教学方法、态度、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教学的反应;教学薄弱环节等。
因此,教学管理、评价工作及时到位,有的放矢,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提前考虑好解决方案,做好组织协调工作,防患于未然,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起到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
在严格执行学校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的同时,结合我院和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教学改革和建设需要的教学管理文件、制度和措施,突出了我院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1)建立教学过程监控网络。
我院聘请了专职教学督导员,教学院长为组长,以专职教学督导员为主,教学管理人员为辅,辅导员和学生参加。
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等一切教学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和专业课试卷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质量评价,并将结果反馈到各所(系)及相关教师。
(2)建立教学信息渠道。
定期分别召开基础课、专业课教师(1~2次/年)和各年级学生座谈会(2次/年),及时听取各方面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信息,并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教学质量得到可靠保证、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4)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调查制度。
从1999级学生开始,对其所学的全部课程进行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分析、统计调查结果,并按分数高低排序,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5)建立本科教学优秀教师评选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每专业1~2人。
(6)建立优秀课、双语教学立项制度。
鼓励、支持教师按精品课、优秀课要求建立完善的课堂和实验教学体系,学院定期检查,听取汇报结果。
(7)院、所领导听课制度(1~2门/学期)。
领导亲临教学第一线,了解、掌握课堂教学动态,指导教学。
(8)加强试卷分析工作。
为使课程的结束形式规范化,保持试卷深度的连续性,使不同年级的学习成绩具有可比性,学院要求承担考试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在考试结束后认真进行试卷分析,详细撰写分析报告,明确指出试卷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学院将分析报告同相应的A、B卷和标准答案一并存档,作为该课程以后命题工作的参考。
(9)建立了院长、副院长接待日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基地建设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院长、主管教学及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副院长,定期不定期与学生见面座谈,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同时随着就业基地和就业信息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多方面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逐步加以调整和改进。
(10)由答辩委员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及学校学位委员会层层把关,根据授予学位的有关规定及学生培养目标,对毕业生的素质和质量做出评价,并反馈给相关教师,以指导教学质量及毕业生质量的不断提高。
此外,各专业经常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