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话中的古文化

潮汕话中的古文化

我所了解的一些潮汕话中的特色
每一种地方方言都是古文化延续的载体。

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会或多或少都会对古文化无意识地加以保留与发扬,就广东而言,潮汕话作为广东地区的第二大方言体系,使用者近两千多万,仅次于广府方言。

潮汕人的祖先多少来源于福建各地,也因此潮汕话如同台湾话一样都是闽南语系(福佬话)的分支。

潮汕人素有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美称,原因主要是潮汕地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十分到位,今日我们单纯语言上来分析,就能感受到潮汕话对于古文化的保留力度之强了。

潮汕话对于古文化的保护非常突出,潮汕话中现用的很多词语都是源于古语。

以下做几个词例加以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傍晚”在潮汕话中叫做“晏头(仔)”。

从构字中可以看出“晏”字由“日安”二字组成,太阳下山即是“日落而安”,由此可见“晏头(仔)”一词与古汉语关系颇为密切。

现代汉语中的“他”在潮汕话口语中叫做“伊”,这一点和古汉语一模一样。

同古语一样,潮汕话中也把现代汉语中的“粥”叫做“糜”。

古汉语中已婚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大官”;丈夫的母亲为“大家”,而潮汕话中现在虽说随着现代文化的影响,已婚妇女也同丈夫一样称丈夫的双亲“爸、妈”了,但是有时在与外人交谈时,为便于对方理解区别,还是会沿用“大官”、“大家”二词的。

有如,现代汉语把用来炒菜的东西叫做“锅”,而在潮汕话中则还是一直保持着同古汉语一样的称呼,把炒菜的锅称之为“鼎”。

现代汉语的“没有”,潮汕话中一直用“无”这个古语表示。

举个例子,在《水浒传》喝酒叫做“吃酒”;喝茶叫做“吃茶”等等,潮汕话一直保持着这种古语的表达方式。

筷子曰“箸”,晚曰“晏”,瘦曰“疮”,泥曰“涂”,晒曰“曝”,儿媳曰“新妇”,扫墓曰“过纸”等,难怪有人赞叹它是我国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汕话有古文化底蕴丰富的一方面,也有一些在我们今天分析起来觉得十分幽默的一方面。

以下通过例子加以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年轻姑娘”在潮汕话中叫做“姿娘(仔)”,我们单纯从词语的字面意思就能现象一下,“姿”字所对应的曲线美。

形容一个人内心十分生气的时候,我们用现代汉语的话通常表达为“一肚子气”而在潮汕话来说,潮汕话直接用“一肚火”三个字来表达,十分形象的描述了人的那种火冒三丈的心情。

潮汕话在历经长久的发展下也形成有自己地方方言特色四字成语,以下列举几例
头直性硬(形容人性格倔强,固执不屈)
四亲六测(戚)(用来表示整体的远近亲戚)
大声母喉(形容人说话特别大声,有失体态,多为贬义)
大头好面(表示人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名声)
大头好脸(形容人好出风头,极其爱面子)
总的来说潮汕方言中对于古汉语的保留力度比较明显,或许这是潮汕人的性格与潮汕民俗风情所致的,由于个人见识不深所以了解仅此。

2012/10/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