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题目:城市与农村生育观念-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年级:电自114学生姓名:阙艳菁(1108040104)刘玲玲(1108040055)王一丁(11070040111)指导教师:刘锦老师2013年 6 月1日目录:正文 (4)参考文献 (13)附录 (14)调查问卷样卷 (14)问卷数据 (15)活动图片 (16)访谈 (17)调查过程心得体会 (18)城市与农村生育观念--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生育观念是指人们对生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具体态度,它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生育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就生育观念本身的涵义而言,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学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生育目的;2、性别偏好;3、子女数量;4、子女质量。
由于上述四个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生育观念的形成深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生育观念的转变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农村与城市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步伐的不同步,在同一时期其生育观念也表现出差异性。
关键字:城乡、生育观、差异、变化趋势、原因分析调查人员:刘玲玲阙艳菁王一丁调查目的:人口问题——无论是上世纪人口增长过快、还是现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一直都是困扰我国的一个大问题。
无疑,人们的生育观念主导了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作为我国建设的主体——城市与农村,在人口生育观念上究竟有怎样的差异?它们在上世纪一直到现在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它们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包括网上问卷和纸质问卷)实地采访查找图书馆、网络资料调查人数:103人我国平均不到2秒钟出生1个人,每分钟大约出生38人、每小时出生约2273人,每天出生约5万多人,每年出生约1990万人,除去死亡人数约807万人,净增人口约1184 万人。
从2秒到1990万,我们所探究的正是由这1990万余小宝宝究竟是什么养的原因降临的。
要想探究他们还得从他们的父母说起:据民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结婚人数为1800万至2000万人,让我们取个中间数,那么有1900万对夫妇喜结良缘,于是便产生了950万对家庭,按照中国的计划生育,一家生一胎,双胞胎的可能性为1.2%(据瑞典的研究人员自1994年研究),忽略双胞胎以上可能性事件,那么理论上应有:950 0000*0.988*1+950 0000*0.012*2=961 4000 这么计算该是有961万余宝宝诞生,而实际则多出了1000万人,很明显,有一部分人,应该是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按“规矩”来办事,他们不止生了一胎。
当然,按新增夫妻人数来确定每年新增人数,这么说显得很牵强,因为不是所有夫妇刚结婚就要孩子,也不一定新去登记的夫妇就是新婚,也许是二婚等等,这都影响到我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位置,我们都还没有找到新增人口和当前社会的某一现象有一个很切合的线性或是什么关系;只知道其最根本的联系是夫妻之间的结合。
那么现在假定有4成夫不打算刚结婚就要孩子,那么他们便会在后面合适的时间来选择要个孩子,而我相信这4成的基数是恒定的。
那么定会有4成的之前已结婚的夫妻来选择在我所要计算的时间要孩子,所以说除去4成补来4成,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变的,不要孩子的夫妇也可用此方法推正,如此便得到了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数据。
当然,我们的这次报告显然并不是要计算出一个精确的数据,而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数据让本文显得更具有说服力。
现在让我们回来想想这1000万计划外的宝宝是由于他们父母什么样的观念导致其降临的这种观念在近些年来的变化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看调查分析:由于我们调查能力,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我们选择了在贵大花溪周边的25周岁以上人群成为主要调查对象,甚至还调查了一些20岁随左右的人群,所以实践调查不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于是我们选择在网上发布问卷,想要面向更多的人群,但由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网上调查同样也碰到了之前的问题。
在最终我们决定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部门所发布的资料以作为我们本次报告所依靠的数据。
先看一下近些年来人口的变化。
上图是1978——2011年新生人口所绘制的一张的散点图。
图上有两个极大值点:分别是1982年,和1987年,这两个点是个有共性,在极点之前,新生人数稳步增长,而在其第二年,都呈现明显的回落。
我们找到了在这两年发生的影响人生活水平的大事件。
198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
1987:道琼斯指数达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股市崩盘。
1982年是因为政策的产生,导致新生人口下降,而1987年则是由于股市大恐慌再临,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进而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人们的生育观念其实很大程度上受生活质量的影响,人们在决定是否要孩子的时候往往会依据当下自己的生活水平。
在我们的事件调查中也反应了这样的一个情况:虽然在如此良好的一个环境下,我们所做出的假设,经济条件也是占一个很大的比重,也许是应为当今生活大压力,也许是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去给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让我们再从从三个不同时间段的人群,来看看他们的生育观所发生的变化。
1980之前年出生的群体,一方面受旧社会思想文化、习俗影响比较深,封建的“早娶媳妇早得子”、“早生儿子早得济”、“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伦理观念深深植根于他们脑中;另一方面,当这批人处于生育旺盛时,人口增长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他们处于新旧人口生育机制的转换过程中,因而基本上沿袭传统的生育观念,生育上则以“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为主要动机。
由于受上述生育动机制约,他们对男孩有着异常的偏好,而要实现自己对子女性别的偏好,必然通过追求多子女以达到目的,伴随此举的则是早婚、早育、多育。
婚姻和生育密切相关。
初婚年龄高低对于生育年龄、生育子女数量多少起一定制约作用。
在中国,一般情况下,早婚伴随着早育,即将生育起始年龄提前。
早婚早育还将延长实际育龄期,增大多育的可能性,实际调查结果完全证实了上述论点(见表1、表2)。
此阶段出生的群体生育观念是传统型,因此在生育行为上表现出早婚、早育、多育。
1980年到1990年出生的群体,一方面受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影响,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制约下,该年龄段群体的生育模式呈现控制型;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开始全面地传入并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此时,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这种文化冲击中悄然转变,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因此,在这个阶段出生的群体的身上体现了控制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者兼有的混合生育模式。
这一批人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学习和工作上,初婚年龄普遍提高,平均初婚年龄26岁多,比70年代出生的人群平均初婚年龄向后推迟了将近3岁,25岁以上结婚的群体由前一阶段的28.7%升到70.1%。
由于结婚年龄后移,生育期缩短,生育间隔加大等综合因素,使得这一阶段出生的人们生育一个小孩的比例激增,为94.73%,生育两个小孩的比例只占4%,基本上杜绝了三胎。
而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结婚年龄比之前一阶段出生的人们更加后移,这一年龄阶段的群体绝大部分属于未婚的青年,且其中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
此时也就是我们这个群体和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间,社会经济改革开放已经步入后期,市场经济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单一的模式,娱乐设施和娱乐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使人们开始推崇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相比之下,80后的人们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上而不愿意生育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增加负担和压力,并且市场经济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在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很大保障的情况下怎么会拿出金钱和时间来花费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漫长而又无效益的投资上呢(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如此)。
由于个人价值观和生育观的变化,这时候,以前的那种“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陈旧思想已经被淡化或摒弃,人们普遍追求晚婚不育或只育一胎,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调查中发现有90以上的人都不愿意生育,只有少数的人表示愿意生育一胎,但更多的是受到上辈生育观念的制约,即为了顾及长辈的感受才表示会生育。
城乡生育观念的变化其实很简单,在翻阅文献和实际调查中发现,城乡生育观念的差异的大小在时间上主要呈现数学上的正态分布。
城乡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生育观念上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基本上也符合正态分布。
1、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经济差异较小,两极分化不甚明显,所以城乡在生育观上的差异较小。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拉开,出现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趋势。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生产,其生活方式比农民较为独立,对家庭劳力的依赖性较弱;农村的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个人无法独立劳作,对家庭劳力的依赖性较强。
因此,此时农村农民对于生育数量的要求要远远大于城市居民对生育数量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信息传播相对闭塞,受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远远不如城市,所以,此时农村的生育观还是以传统文化中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思想为主流,因此,农村对于子女性别的偏好性的强度也要大于城市,农民对于男孩异常偏好。
3、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城乡之间的经济逐渐缩小,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是进一步加强,因此城乡之间生育观的这种差异也逐渐缩小。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乡生育观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虽然城乡之间这种生育观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但由于一直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这种差距也很难在一时之间被消除。
记得浙江大学一位博弈论老师提出过一个论题,他说在中国新生儿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并且他也用博弈论的思想阐述了他的观点。
通过这次的调查活动我也发现这其中确实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很明显农村与城市有一定的教育上的差异,这就导致农村在一些思想方面都不能避免的带有上一辈或是当地风俗的影响。
而且重男轻女的观念在男性的一边显得更重,因为家姓的继承女性总是显得无能为力,如果再加上低程度的教育影响,往往能被他人的观念所束缚和改变;而城市的现象明显要好的多,甚至还有随母亲姓的。
结论: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和结合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结论:1、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出生的群体对子女的数量、性别和价值有着不同追求。
2、城乡之间生育观念上的差异在历史上经过了一个从小到大再从到大小的转变。
3、总体上,城乡的生育观念都从早婚、早育、多育向晚婚、晚育、少育或不育的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