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遺症的康復手法治療論析朱恩(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醫學博士)中風又稱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其病死亡率致殘率均很高。
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構成多數國家的三大致死疾病。
隨着醫學的發展,臨床診斷與搶救治療水準的提高,中風死亡率較以往明顯下降。
但在中國存活的中風患者中,約有四分之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運動功能障礙發生率最高[1],這種中風後的功能障礙,稱為中風後遺症。
本病多因腦血管意外引起,如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外傷等疾病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主要病理改變多因出血或血流受阻,使受累腦組織發生缺血、壞死或軟化、水腫,而導致一系列後遺症狀。
臨床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語言蹇澀、精神意識障礙等主要症狀。
這些症狀是直接影響中風患者生存品質的最主要原因。
推拿作為傳統的康復手段在治療中風後遺症中取得較好的療效,並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推拿能明顯提高中風偏癱患者的肌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
1 中風後遺症的病因中風後遺症的致病原因複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概括有以下幾點: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後遺症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後遺症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後遺症最主要最常見的病症,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複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性症病中糖尿病與中風後遺症關係最密切,有30-40%中風後遺症患者兼有糖尿病。
中風後遺症的發病方式呈現急性、突發性,但病理過程則多是緩慢的,在這個病理變化過程中,中風後遺症的誘發因素促使這個變化過程突然升級,從而發生了中風後遺症,中風後遺症的誘因大致有:1、情緒不佳(生氣、激動);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
3、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
4、氣候變化;妊娠;大便乾結;看電視過久;用腦不當等。
5、各種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友病、心臟病、血黏度高、心動過緩、血管硬化。
6、服藥不當,如降壓藥使用不妥。
2 腦中風有哪些後遺症腦中風病臨床最主要的表現,是神志障礙和運動、感覺以与語言障礙。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除神志清醒外,其餘症狀依然會不同程度地存在。
這些症狀,稱為後遺症。
後遺症的輕重,因病人的體質和併發症而異。
腦中風常見的後遺症如下:2.1 麻木患側肢體,尤其是肢體的末端、如手指或腳趾、或偏癱側的面頰部皮膚有蟻爬感覺,或有針刺感,或表現為刺激反應遲鈍。
麻木常與天氣變化有關,天氣急劇轉變、潮濕悶熱,或下雨前後,天氣寒冷等情況下,麻木感覺尤其明顯。
2.2 嘴歪眼斜一側眼袋以下的面肌癱瘓。
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
鼓頰和吹哨時,口角歪向健側、流口水、說話時更為明顯。
2.3 中樞性癱瘓中樞性癱瘓,又稱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痙攣性癱瘓、硬癱。
是由於大腦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与其發出的神經纖維—錐體束受損而產生。
由於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了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釋放」,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呈痙攣性癱瘓。
2.4 周圍性癱瘓周圍性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弛緩性癱瘓、軟癱。
是因脊髓前角細胞与腦幹運動神經核,与其發出的神經纖維—脊骸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產生的癱瘓。
由於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衝動興奮,臨床上表現為肌張力降低,反射減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無病理反射。
2.5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
也是腦中風常見的後遺症。
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路時,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我們把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
病情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
急性腦血管病人為甚麼會發生偏癱呢?主要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
人的大腦半球分工: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着左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管理着右側肢體運動。
任何一側發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
兩側大腦半球最易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內囊,因為這裏主要是由一個叫豆紋動脈的小血管供應血液,而豆紋動脈是從大腦中動脈垂直分出的,管徑小,壓力大,受血流衝擊時,容易破裂出血,所以,豆紋動脈又叫做出血動脈,是發生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但當血壓下降,血流緩慢時,又容易形成血栓。
而內囊區神經纖維排列很緊密,上行和下行的纖維都從此處穿過,一旦受損,便產生對側偏癱、偏癱側身體感覺障礙和偏盲,即所謂的「三偏征」。
部分病人還可見患側肢體發紺、浮腫。
2.6 失語失語是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主要表現為對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喪失,是由於大腦皮層(優勢半球)的語言中樞損傷引起的。
語言中樞有兩個:一個叫語言運動中樞,位於主側半球的額下回後部。
這個中樞支配着人的說話,如果這個中樞損傷,會使患者喪失說話能力,不會說話。
但能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常用手勢或點頭來回答問題。
根據病變的範圍,可表現為完全不能說話,稱完全性失語。
或只能講單字、單詞,說話不流利,稱為不完全性失語。
這種情況稱為運動性失語。
另一個語言中樞叫語言感覺中樞,位於主側半球顳上回後部。
此中樞可以使人能夠領悟別人說話的意思。
如果這個中樞受損,則引起患者不懂別人說話的內容,不理解問話。
但這種人語言運動中樞完好,仍會說話,而且有時說起話來快而流利,但會答非所問,這種情況叫感覺性失語。
在臨床上常會遇到有些中風病人,雖然都是同側偏癱。
但有的失語,有的卻不失語,這主要是語言中樞部位不同。
醫學上有個規律,習慣用右手寫字、拿東西的人叫右利手,其語言中樞在左側大腦半球,常常把其左側大腦半球稱為主側半球(優勢半球),如果其左側半球受損,就會發生右側偏癱和失語。
相反,如果習慣用左手,叫做左利手,語言中樞在右側大腦半球,我們稱其右側大腦半球為主側半球。
若其右側半球受損,左側肢體會發生偏癱和失語。
當「右利手」的人,發生左側偏癱時,不會失語;而「左利手」發生右側偏癱時,也不會出現失語。
在中風病中,最常見的是運動性失語,其次是感覺性失語。
如果兩者並存者叫做混合性失語。
這種病人自己不會說話,也不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這是病變損与優勢半球的額葉、顳葉所致。
除上述情況,還有一種失語,叫做「命名性失語」。
其特點是:病人理解物品的性質和用途,就是叫不出名字。
如指着牙刷問病人「這是甚麼東西?」他會答「刷牙用的」。
拿着茶缸問病人「這叫甚麼名字?」他會說「喝水用的」。
病人心裏明白,就是叫不出名字,所以叫命名性失語。
命名性失語的中樞,在優勢半球顳葉後部和頂葉上部,當這個部位受損時,就會發生上述情況的失語。
2.7 失認失認是指病人認識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視覺、聽覺、觸覺与對身體部位認識能力的缺失,是腦卒中的症狀之一。
2.7.1 視覺失認儘管病人的視力和推理能力正常,但不能通過視覺辨認或辨認不清他熟悉的事物。
視覺空間失認症,是指病人對地理空間喪失辨認能力,不能辨別方向,常會在一個熟悉的地方迷路。
病變主要涉与右側頂顳交界處皮質。
面孔失認症,病人對自己熟悉的面孔不能辨認,甚至連自己的親人和密友也認不出,但可以從說話的聲音中辨出。
在鏡子裏不能辨認自己。
本症常見於右側中央溝後部病變。
顏色失認症,雖無色盲,但病人不能認出過去熟悉的顏色。
表現為不認識顏色或顏色命名障礙。
此症常見於左側顳枕區病變。
2.7.2 聽覺失認表現為病人不能辨認熟悉的聲音如搖動鑰匙的聲音,水倒進容器的聲音,熟悉的歌曲,音樂等。
病變部位在雙側Heschl區破壞或此區與內側膝狀體之間的聯繫中斷。
2.7.3 觸覺失認(失實體覺)病人眼閉後不能依靠觸覺辨認熟悉的物品如鋼筆、牙膏、筷子等,病變部位在頂葉。
2.7.4 身體體位的失認(即印象障礙)見於右頂顳枕交界區廣泛病變。
包括:疾病感缺失:有嚴重癱瘓病人、拒絕承認偏癱的存在。
偏側軀體失認:病人不認為癱瘓的半身是自己的。
動覺性幻覺:病人感到肢體的體積、長度和重量發生改變或移位,或體會到癱瘓側有兩個上肢或兩個下肢。
2.8 失用失用,即運用不能,病人肢體無癱瘓,也無感覺障礙和共濟失調,但不能準確完成有目的的動作。
失用包括:2.8.1觀念運動性失用症。
病變在左頂葉下部。
臨床表現為病人不能執行一種他瞭解性質的有目的動作,尤其面部和上肢動作如前臂的屈伸、握拳、指的屈伸,手勢等。
2.8.2觀念性失用症。
病變為左頂葉或雙頂葉廣泛性損害,病人無意義地、混亂地執行一種動作,特別是複雜動作,如點火吸煙、把火柴塞進嘴巴而用紙煙當作火柴擦火柴盒。
2.8.3結構性失用。
可見於任何一側半球損害,病灶多在頂下小葉与頂葉後部,偶見於額葉,左側損害較右側多見,也可為雙側同時損害。
病人無個別動作的失用,但動作的空間排列失調。
例如,不能照樣模仿簡單的火柴排列,擺積木与畫圖,但卻能完全認識自己的錯誤。
2.8.4穿着失用症。
病變見於右側顳頂枕聯合區。
當雙側性時,失用更明顯。
病人穿衣不能、衣服裏外不分或將腿伸進袖子裏。
2.8.5口—面失用症。
病變由中央回下端蓋部前份或額下回後份病變引起。
表現為不能在命令下或模仿下執行口面部隨意運動,如吹口哨、示齒、舌向各方向伸出、舔唇等。
2.8.6肢體—運動性失用症。
病變由運動前區受損引起。
表現為不能實施快速或交替的動作,如用一個手指彈琴似地輕敲,本病常常只累与單側上肢与手指遠端。
中風後遺症多因腦血管意外引起,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疾病遺留下來的後遺症[2]。
要注意鑒別。
3 手法治療本病以早期治療為主,一般在中風後兩星期,適宜用推拿治療。
治則為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3.1 頭面頸項操作3.1.1取穴:百會、四神聰、運動區、感覺區,印堂、睛明、太陽、角孫、風池、風府、肩井。
3.1.2手法:按法、抹法、掃散法、拿法。
以指代針,用指甲背面在頭部穴的相關區進行刺激,主要是運動區和感覺區,並隨証選區,每區2~3分鐘。
再點按百會、四神聰、印堂等穴,每穴2分鐘;若口眼歪斜,點按人中、陽白、攢竹、頰車等穴。
對腦出血患者手法宜輕,不要晃動患者頭部。
腦部手術者禁用。
3.1.3操作:以指代針,用指甲背面在頭部穴的相關區進行刺激,主要是運動區和感覺區,並隨証選區,每區2~3分鐘。
再點按百會、四神聰、印堂等穴,每穴2分鐘;對腦出血患者手法宜輕,不要晃動患者頭部。
腦部手術者禁用。
患者坐位。
醫者站於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陽往返4-5次,同時配合按、揉睛明、太陽。
再用掃散法在頭側胆經循行部位自前上方掃向後下方,每側20-30次,配合按、揉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