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碳平衡相图详解
渗碳体系铁与碳形成的 化合物,碳含量为6.69%, 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其硬 度很高,塑性和韧性很差, δ、Ak值接近于零,脆性很 大。图中平直的白色条状物 即为铁碳合金凝固时的一次 渗碳体。
2.6.4 珠光体(Pearlite—P)
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 渗碳体组成的处于热力学 平衡状态的机械混合物。 系奥氏体冷却时,在727 ℃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的 产物。显微组织为铁素体 与渗碳体片层状交替排列。 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 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 中,有一定的塑性。
(1148℃)时,均发生共晶转变,生成莱氏体。
续前页
4)ES线 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通常称为Acm线。碳在
奥氏体中最大溶解度是E点( W(c) =2.11%),随着温度 的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减小,将由奥氏体中析出 二次渗碳体Fe3CⅡ。 5)GS线
奥氏体冷却时开始向铁素体转变的温度线,通常称为A3线。
2.4 主要特性点
1)A点 纯铁的熔点,温度1538℃,W(c) =0%;
2)C点 共晶点,温度1148℃,W(c) =4.3% 成分为C的液相,冷却到此温度时,发生共晶反应:
Lc→Ld(AE+Fe3C); 3)D点
渗碳体熔点,温度1227℃,W(c) =6.69%;
续前页
4)E点 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温度1148℃,W(c) =2.11%;
6.1 相图与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6.2 相图与材料工程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能 根据液固相线之间的距离X: X越大,成分偏析越严重(因为液固相成分差大); X越大,流动性越差(因为枝晶发达); X越大,热裂倾向越大(因为液固两相共存的温区大)。
塑性加工性能:单相固溶体区易于锻造。
热处理性能:利用固溶度变化的固态相变。
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4.2 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在3点以前的结晶过程与共析钢类似; 当缓冷到3点时,从均匀的奥氏体中开始析出铁素体; 温度继续下降,铁素体量逐渐增加,奥氏体量逐渐减少, 尚未转变的奥氏体的碳含量沿GS线逐渐增加; 当缓冷到4点(727℃)时,剩余的奥氏体的W(c)=0.77%, 发生共析转变而形成珠光体; 共析转变结束后,合金组织由铁素体加珠光体组成,冷却 到4点以下,组织不再产生改变; 所有亚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均为铁素体+珠光体,随着 碳含量的增加,铁素体量减少,珠光体量增加。
亚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4.3 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在3点以前与共析钢类似; 当缓冷到3点温度时,奥氏体的溶碳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 并沿着奥氏体晶界析出二次渗碳体; 随着温度继续下降,二次渗碳体不断析出,而剩余奥氏体的碳含量 沿ES线逐渐减少; 温度降到4点(727℃)时;剩余奥氏体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而形成珠 光体; 共析转变结束后,合金组织为珠光体加二次渗碳体,直至室温。 所有过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都是珠光体+网状二次滲碳体。但随着 含碳量的增加,组织中珠光体的数量减少,网状二次滲碳体的数量增 加,并变得更粗大。
铁碳平衡相图详解
1.铁碳合金状态图
1.1 以构成相标注的铁碳相图 目前应用的
铁碳合金状态图 是W(c)为0~ 6.69%的铁碳合 金部分(即FeFe3C部分), W(c)大于6.69% 的铁碳合金在工 业领域应用鲜见 报道。
1.2 以特性点标注的铁碳相图
注:虚线、点划 线的意义——— 尚未准确确定的 数据、磁学转变 线、有序-无序 转变线。
As→P(Fp+Fe3C);
附:铁碳平衡图中所有的特性点
2.5 特性线
1)ACD线 液相线,由各成分合金开始结晶温度点所组成的线,
铁碳合金在此线以上处于液相。
2)AECF线 固相线,由各成分合金结晶结束温度点所组成的线。
在此线以下,合金完成结晶,全部变为固体状态。
3)ECF水平线 共晶线, W(c) >2.11%的铁碳合金,缓冷至该线
2.3 铁碳相图的相区
1)单相区(四个): α-Fe——α-铁素体; γ-Fe——奥氏体; δ-Fe——δ-铁素体; L——液相区
续前页
2)两相区(七个): L+δ δ+A L+A; L+Fe3C; A+F; A+Fe3C; F+Fe3C
续前页
3)三相区(两个) L、A、Fe3C—— ECF线:共晶线,是液相、奥氏体、 渗碳体的三相共存线; A、F、Fe3C ——PSK线,共析线,是奥氏体、铁素 体、渗碳体的三相共存线。
5)G点 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点,冷却到912℃时,发生
γ-F→α-Fe ;
6)P点 碳在α-Fe中的最大溶解度,温度727℃,W(c) =0.0218%;
续前页
7)Q点 600℃时,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 W(c) =0.0057%;
(冷至室温时,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为0.0008%);
8)S点 共析点,温度727℃, W(c) =0.77% 成分为S点的奥氏体,冷却到此温度时,发生共析反应:
附:铁碳平衡图中所有的特性线
2.6 各相(组织)名称及其定义
2.6.1 铁素体(Ferrite—F或α相)
一般所指铁素体系碳溶 于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 体,体心立方晶格。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很小,727℃ 时0.0218%;室温时为 0.0008%,几乎为零。其强 度和硬度很低,塑性、韧性 好。显微组织是明亮的多边 形晶粒。
相图与热加工工艺性能的关系
7. 钢铁热处理与铁碳合金相图的关系
Fe-Fe3C相图是制订钢铁零件热处理工艺的理论依据, 所以对热处理工作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种钢材热处理 的常用工艺如退火、正火、淬火的加热温度都是根据FeFe3C相图来确定的。
钢铁热处理的温度选取范围在铁碳相图中的位置
亚共析钢
0.0218%<W(c)<0.77%
过共析钢
0.77%<W(c)<2.11%
共晶白口铁 W(c)=4.3%
亚共晶白口铁 2.11%<W(c)<4.3%
过共晶白口铁 4.3%<W(c)<6.69%
*—— 按含碳量和室温组织分类
4. 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以钢为例
① 共析钢 ② 亚共析钢 ③ 过共析钢
=0.0218%,溶碳量最大;在600℃时, W(c) =0.0057%。 在7铁素体中多余的碳将以渗碳体(三次渗碳体Fe3CIII)的形式 析出。一般情况下,忽略Fe3CIII的存在。
以上各特性线的含义,均是指合金缓慢冷却过程中的 相变。若是加热过程,则相反。
2. 铁碳相图的分析方法
2.1 分析步骤
① 以稳定的化合物分割相图(Fe3C); ② 以特殊的成分分割相图(钢*与铁的区分); ③ 确定各点、线、区的意义; ④ 分析特征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演化; ⑤ 说明相图的实际应用
*——此处讨论的钢仅限于碳钢,暂不涉及合金钢。
2.2 铁碳相图的几何规律
相邻相区的相数差1(点接触除外)——相区接触法则; 三相区的形状是一条水平线,其上三点是平衡相的成分 点。 若两个三相区中有两个相同的相,则两水平线之间必是 由这两相组成的两相区。 单相区边界线的延长线应进入相邻的两相区。
5.2 含碳量与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强度:当W(c)<0.9%时,随着 W(c)增加,强度不断提高;当 W(c)>0.9%时,由于渗碳体在 晶界呈网状分布,使钢的强度 下降,脆性上升。 硬度:随W(c)的增加而提高。
塑性:随W(c)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冲击韧性:随W(c)的增加而迅 速降低。
*6. 相图与合金性能的关系
2.6.2 奥氏体(Austenite——A或γ相)
奥氏体系碳溶于γ-Fe 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面心立方晶格。碳在γ-Fe 中的溶碳量较高,1148℃ 时为2.11%;其强度和硬 度比铁素体高,塑性、韧 性也好。其晶粒呈多边形, 晶界较铁素体平直。
2.6.3 渗碳体(Cementite—Fe3C)
2.6.5 莱氏体(Ledeburite—Ld或Ld')
莱氏体是由奥氏体 和渗碳体组成的处于热 力学平衡状态的机械混 合物。系在1148℃恒温 下发生共晶转变的产物, 平均碳含量为4.3%。
3. 铁碳相图中钢与铁的区分
铁碳合金*
工业纯铁 钢
白口铸铁
W(c) =0.0218%
共析钢
W(c)=0.77%
④ 共晶白口铸铁 ⑤ 亚共晶白口铸铁 ⑥ 过共晶白口铸铁
4.1 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1点温度以上,合金处于液态; 缓冷到1点温度时,开始从液相结晶出奥氏体,温度继 续下降,奥氏体量逐渐增加; 直至2点温度结晶终止,液相全部结晶为奥氏体; 2点至3点间为单一奥氏体的冷却; 当温度降到S点时,奥氏体在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转 变为珠光体; S点以下,珠光体冷却至室温。
续前页
6)PSK水平线 共析线,通常称为A1线。奥氏体冷却到共析线温度
(727℃)时,将发生共析转变生成珠光体(P), W(c) >0.0218%的铁碳合金均会发生共析转变。
7)GP线 0< W(c) <0.0218%的铁碳合金,缓冷时,由奥氏体
中析出铁素体的终了线。
续前页
8)PQ线 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在727℃时, W(c)
过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5. 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5.1 含碳量与铁碳合金平衡组织间的关系 铁碳合金的室温组织都是由铁素体和滲碳体两相组成。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素体量逐渐减少,滲碳体量逐渐增多, 且它的形状和分布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相图 自左至右的组织为:
F F+P P P+Fe3CII P+Fe3CII+Ld’ Ld’ Ld’+Fe3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