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知识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知识

I. 关于加涅的信息加工: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加涅进一步提出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见图5-2)。

这是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的核心思想。

据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要阐明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与条件就必须分别阐述辨别、概念(含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的习得与运用的过程和条件。

辨别是指对刺激物的不同物理特征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正常儿童都具有进行辨别学习的神经生理基础。

?a target=_blank href=/view/715548.htm>人的知觉习的能力。

例如,心理学家斯坦丁(L.Standing, 1973)进行过“学习10000张图片”的实验。

他尽量使图片具有各自的特征,以减少混淆。

实验前,被试被告知:他要注意每张图片,之后他需要做记忆测验。

每张图片呈现5秒,每看完200张图片后停顿片刻,看完1000张以后休息1小时。

2天后进行再认测验。

测验时把看过的与未看过的图片混杂呈现,被试需要指出哪些图片是学习过的,结果正确率达到99%。

儿童的知觉辨别学习多半是在无意中自发进行的。

所以,有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严格地说,这种能力不是习得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获得的”。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知觉辨别能力的形成过程看成模式识别能力的习得过程。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

物体、图像、语言、文字或人物的脸都可以看成模式。

较为复杂的模式往往可以分成若干子模式。

这些子模式也可以是由若干元素按一定关系组成的结构。

模式识别是人们把输入的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别出该刺激物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显然,发展模式识别能力就是要习得和保持外界事物的各种刺激模式。

尽管有许多知觉学习任务是在未经专门教学的条件下实现的,但是到了学龄期,儿童在语文识字、外语语音和词汇学习以及其他许多学科的学习中仍有辨别学习的任务,所以教师需要知道促进辨别学习的下列条件,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1. 刺激与反应接近。

在教辨别技能时,教师提供刺激,要求学生立即对刺激作出反应。

例如,教汉语拼音YIN和YING的区别时,教师提供这两个音的标准读音,要求学生立即辨别出教师读的是哪个音。

2. 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即肯定正确的反应,否定不正确的反应。

如此,学生的辨别就会出现分化和精确化。

3. 重复。

包括刺激和反应的重复。

吉布森(E.J.Gibson)的知觉实验表明,在没有外部反馈信息或强化的条件下,单纯重复观察图片,也能提高知觉辨别能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灵活应用扩大关键特征、对比、强化或反馈、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协同作用等技术促进知觉辨别学习II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因素创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影响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大方面:(1)遗传和生理因素人的大脑是创造的物质基础,人体生理功能的成熟是创造的生物保证,因而正常的大脑和人体生理功能是创造的前提。

大脑是人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中心,它主持着人体的感觉、运动、思维、情感等各种机能。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既左脑与右脑。

当代科学研究发现,左脑与右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左脑与人的抽象思维、言语、计算、书写和分析等能力有关,而右脑则与具体思维、空间知觉、直觉、想象以及对复杂事物的理解和整体综合能力联系更为密切。

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与协调作用,有利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右脑的发展与创造力更是密切相关。

现在许多家长、幼儿园和学校教师大多重视对语言、数学的学习,这种学习虽然必不可少,但它主要锻炼儿童左脑的功能虽然能大大促进右脑的发达。

然而仅仅使用左脑不足以应付信息的储备和加工。

右脑可以利用综合、直观的能力,把左脑的有限信息巧妙地储存并加以利用,使大脑功能大大地扩展。

但是,平常孩子所受的教育活动中右脑很少得到锻炼,因此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要开发儿童的创造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儿童右脑功能的锻炼。

(2)环境与教育因素这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等方面。

创造力并非先天就有,它是在教育训练下发展起来的,而环境教育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孩子与创造力低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由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性普遍较高,而在专制型、支配型、娇宠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依赖性强,情绪多变,幼稚而缺乏创新精神。

可见,父母本身的修养和孩子的教养方法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创造力有关键性的影响。

孩子的创造力需要从细微处精心诱发。

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走向创造性发展的方向。

一般来说,创造型儿童的家庭都采取民主型的培养方法,对孩子引导而不包办、鼓励而不强制、培养自立而不放任自流。

但是,由于家长的职责是要照顾和培养孩子,所以对于孩子创造力问题,容易出现很多不当的态度和作法。

最常见的就是在家长的保护之下孩子失去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一顶需要耐心和突破常规的工作。

它往往在时间上、经济上和心理上都会给家长增加负担,何况现在家长似乎人人都很忙,哪有那么多耐心和时间来对付孩子呢?与其事事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体会发现,不如将正确的结果告诉孩子并要求记住来得简便。

持这种态度的家长,需要冷静地反思一下,应明确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的。

一般来说,才能出众、事业成功的家长往往在培养孩子方面表现得聪明过度,抑制孩子创造力的发挥。

一个优秀运动员未必就是一个好教练,同样,很多才智过人、成功感强烈且非常自信的家长却不能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

才能出众的父亲和聪明的好胜的母亲为什么反而培养不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呢?首先,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指导往往是命令式的,很专制。

父母与子女好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常用“这样做”、“那不行”的口气教育孩子,只要求子女服从家长,几乎没有对话和商量的余地。

久而久之。

子女或者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对父母百依百顺,或者固执已见与父母作对,父母与子女处于对抗不和的氛围中。

其次,这类家长只依据自己的意见制订行为标准,并对子女提出同样的要求,如“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

”“应该像你爸爸一样”等,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要求,就会陷于不安,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孩子被迫屈从,有些孩子则故意背道而驰。

第三,这类家长对待子女的行为所抱的态度不高明。

他们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行动的过程。

孩子完成了一件事,他们固然高兴,但当孩子经过多方探索尝试而未能成功时,他们却无视孩子已经付出的努力而表现出失望。

他们这种认为“这孩子不行”的态度会使孩子放弃探索的努力,养成不按自己的方向思考的习惯。

另外,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往往也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备至,孩子的举手投足他们都非常注意,如果孩子要脱衣或穿鞋,他们马上伸手代劳,并且不停地唠叨:“慢点,别弄脏了。

”孩子在行动之前,父母早已能够预测他想干什么,这样的父母以自己的细心和敏捷为孩子费尽心血,到头来却事与愿违,子女往往不能独立,不得不依赖成人照顾。

这样的孩子,即使在智力上暂时优秀,但是由于动作体验方面受到限制,不能独立地行动,以后的智力发展有可能会受到很大局限,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溺爱孩子的父母有时也承认自己对子女保护过多,他们说:“孩子还小,以后再来吧!”“我哪有时间看着孩子磨磨蹭蹭”,似乎不愿意改变自己过分保护的方式,好像父母包办了孩子的衣食小事,孩子可能留着精力干大事。

其实,孩子连自主自立都不能做到,还有什么创造力,还谈什么干大事呢?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不利于培养创造力的,这是因为:第一,所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指用非常规方式来解决常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任何时候都处于父母保护照顾下的孩子,一遇到需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的问题,只能束手无策了。

第二,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容易陷于欲求不满,即不能忍受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态,他不能积极巧妙地设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创造性正是要求在达到目标、满足需要之前能忍耐不满、巧妙地设法迂回,以求获得推迟的满足。

因此,家长无论多么爱孩子,也不能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

有的父母诉苦说:“这孩子什么也不会。

”其实,这些父母是感到孩子自己行动夺去了父母本人想做事的机会,虽然口头上责备孩子,但动作上却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连孩子自己想做的事也抢着去做。

这样一来,孩子也认为自己不会做事而缩手缩脚,他们没有机会锻炼思考能力和做事技能,更不能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

最后,学校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并不亚于家庭。

有研究发现,那些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的教师,都具有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允许自由发挥,不搞权威独断的特点。

(3)孩子自身人格特点许多人格特点如恒心、信心、勤奋等本身就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富有责任心、勤奋、热情、敢于想象、不依赖人、好奇心强、爱自己学习、喜欢尝试困难工作、富于冒险精神、能自我观察、兴趣广泛、有独立性、爱思考、不盲从,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幽默感等等人格特点。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那么,该如何培养创造力呢?一、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而解。

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

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

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

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

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二、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

美国的电话发明家贝尔,少年时代智力表现平平,而且贪玩,但后来受到祖父的影响,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对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少年时代便设计了一种比较轻快的水磨。

这说明,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

歌德说过:“没有勇气一切都完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