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

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

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鬼斧神工的奇梁洞,扁舟轻漫的沱江水,弥漫硝烟的南长城,青山碧水,雄墙古阁,奇洞宝塔,苗风土俗,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

黄永玉凭着勇气和意志,12岁就背着行囊走出了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

黄永玉先生的文学创作,如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是有感而发,语言受感情的驱使,往往不拘一格,别出新裁。

比如《密泪》、《这些忧郁的碎屑》、《江上》等名作,深沉修远,催人泪下。

而他的散文集中的另外一些作品,又宏论博发,读之不禁令人领首击节,慨叹再三。

他的讽刺杂文,如《吴世茫论坛》等,正话反说,鞭答人骨,使你忍俊不禁。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永玉是享誉海内外的画家,但是1999年11月他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却说自己爱好不是绘画而是文学,文学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绘画第四。

他之所以把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绘画上,是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其他三个爱好,而其他三个爱好不能养活自己。

这幽默的言语却道出了黄永玉的人生实情,可以说,文学是黄永玉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他不仅在画坛上成就非凡,而且在文坛土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受自身及时代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黄永玉的文学创作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所以,他的文学作品没有追求严格的创作格式,不追求语言的细雕浮华,谴词造句也很随意。

在文学创作中,黄永玉留给人们的是自然的真实:自由自在、行云流水、不拘一格,而且,叙事幽默轻松、抒情委婉多思、感概议论率真坦诚·一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中,黄永玉向人们展现出了自己另一种人生超越:亦画亦作,不仅要在绘画上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且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留下艺术美的痕迹。

(一)人生如歌:构建着文学创作之源泉文学创作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与创作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zo世纪x0年代以来,黄永玉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1985年,即黄永玉以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之后的两年,三联书店推出了他的三本散文集《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

1993年后,黄永玉接着出版了新三记《往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

此时的黄永玉已近70高龄,而老骥伏沥,志在千里,他却凭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克服重重困难,用生命的余热探求着文学艺术的美丽。

在历史的进程和人生的艰苦跋涉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在思考着、创造着、超越着……他在创造着中国文学界的奇迹和神话:1956年,黄永玉在撰写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的同时,另外四本散文集《吴世茫论坛》、《太阳下的风景》、《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又由三联书店以“黄永玉作品系列”的方式隆重推出。

最难能可贵的是,2002年,在黄永玉80高龄时,《黄永玉大画水浒》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3年作家出版社又推出黄水玉的新作《比我老的老头》,这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也让世人为之感动。

这不禁会有人纳闷:黄永玉在那么高龄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和那么丰富的创作题材?在这里,我想通过黄永玉的生命历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2岁离开家乡,他走了不少地方,厦门、德化、仙游、泉州、赣州、信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以及意大利、德国、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法国……世界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

黄永玉,一个没念完中学,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的人,却凭着其天生才J清和后天非凡的努力,成为出色的木刻家、国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

在生机葱郁的艺术原野上,他的足迹遍及木刻、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信马由组,纵情驰骋,采撷的一朵朵奇葩令世人神往羡叹不己。

正是这几十年的走南闯北,黄水玉在艰辛的人生跋涉中发现着生活的美,珍惜着生活的美,记录着生活的美;正是这几十年的历史尘积,黄永玉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经历着生命的苦,思考着生命的魂,创造着生命的路;也正是这n.十年的坚强铸就,才使黄永玉的生命有了重量,才使黄永五的生命如歌一样弹奏出永恒的乐章,才使黄永玉的文学作品如陈年美酒一样香飘四海。

(二)纪实故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生履历黄永玉在《这些忧郁的碎屑·序》中谈到:文章是为纪念一些山水和人物写的。

山水长在,车敬人物已经消逝。

我存心不评论作品的原因是—这些人要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便是我尊敬的师长。

只由于接近的方便,我提供一些他们生活、思想的片断,也许对今人或后世有些用处。

所以我写“人”。

写我自己的经历时,也以那些教育我、帮助我、收留我、爱我、难忘的恩情的人与山水为主。

这是《这些忧郁的碎屑》一书的写法,也是《太阳下的风景》、《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伏乐平》、《刘焕章这个人》等散文的写法。

书中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日常交往的细节等,以史为据,回忆和塑造着人物性格、形象,语言幽默风趣,凝结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

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信条。

生活的片断和个人的思想在文字的书写中闪射出f时代的脉搏。

在纪实故事的叙述中,黄永玉留下的文字,勾勒出了名家人生的真实履历,可以说是珍贵的文学史料,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黄永玉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父母的简况:我爸爸在县里的男小学做校长,妈妈在女小学做校长。

妈妈和爸爸都是在师范学校学音乐美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用他在当地颇为有名气的拿手杰作通草刻花作品去参加了一次“巴拿马赛会”(天晓得是一次什么博览会),得了个铜牌奖,很使他生了一次大气(他原冀得到一决大金牌的),虽然口味太高,这块铜牌奖毕竟使他增长了怀才不遇的骄傲和快感。

这个人一直是自得其乐的。

他按得一手极复杂的大和弦风琴,常常闭着眼睛品尝音乐给他的其他东西换不来的快感,我的祖母不爱听那些声音,尤其不爱看我爸爸那副“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神气,所以一经过括噪的风琴旁边时就嘟嘟吹吹,说这个家就是让这部风琴弄败的。

可是这风琴却是当时本县唯一新事物。

妈妈一心一意还在做她的女小学校长,也兼美术和音乐课,从专业课,她比爸爸差多了,但人很能干,精力尤其旺盛。

每个月都能从上海、北京收到许多美术音乐教材,她教的舞蹈是很出色而大胆的,记得因为舞蹈是否有伤风化的问题和当地行政长官狠狠干过儿仗,而都是以胜利而告终。

她第一个剪短发,第一个穿短裙,也鼓励她的学生这么做,在当时的确是颇有胆识的。

黄永玉的人生是艰苦跋涉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在刚开始流浪闯荡的日子里,他开始慢慢地在生活中发现了艺术,而他的文学创作起源是从从文表叔的作品中萌发的,尽管开始阅读作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执着,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在不停的阅读,不断的思考,然后对从文表叔的作品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段艺术人生萌芽的履历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是这样记录的: 许多年过去了。

我流浪在福建德化山区里,在一家小瓷器作坊里做小工。

我还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叫作工资的东西,所以对老板给我水平极差的三顿伙食已经十分满足。

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一块钱,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

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

这我可真火了,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上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我可怜的七角钱……在两位老人家里的两年,我过去短短的少年时光所读的书本一下子都觉醒了,都活跃起来,生活变得那么有意思,几乎是生活里每一样事物,书本里都写过,都歌硕或沮骂过。

每一本书都有另一本书作它的基础,那么一本本串联起来,自古到今,成为庞大的有系统的宝藏。

以后,我拥有一个小小的书库,其中收集了从文表叔的几乎全部著作,我不仅明白了他书中说过的话,他是那么深度地了解故乡土地和人民的感情,也反映出他青少年时代储存的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语言的魅力,对以后创作起了了不起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未毕业的人来说,这几乎是奇迹,人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

人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正是这样,在生活和艺术之间,在阅读和思考之间,黄永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

通过自己对从文表叔一生和作品的理解,黄永玉感悟出了人本身力量的伟大。

正是在这种人生信条下,在从文表叔的影响下,在生活的磨砺中,在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里,黄永玉迈着坚实的脚步一步步地走出湘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故乡情思:融化着文化浪子的真心自然是美丽的,人类是伟大的。

黄永玉在一生的行走中,始终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洞悉世间的万物,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自然对话。

自然山水、自然景物也是黄永玉书写的一个组成部分。

黄永玉在12岁时就背着一个小小的行囊走出了湘西,开始了人生的梦想之旅,他的足迹遍尽国内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在一次次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中,在一次次的记忆情思的对比中,在一次次的真实感受中,在一次次的艺术感染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去享受、去品尝、去书写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而在对自然景物的叙述中,偶尔又夹杂着议论,让读者沿着他的思绪在自然之景中去感受景外的一切。

而黄永玉这个文化流浪汉无论行走多远,故乡凤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的父老乡情,都时刻牵动着一位文化浪子的』心,故乡是一幅丰收的国画,厚实肥沃的黑土地,延续着生命的节奏,传递着祖先辛勤的血脉。

走遍全中国和世界不少地方的黄永玉,始终忘不了那座美的凤凰古城,他的散文中对故乡山水的描写很逼真,情景交融,古城凤凰的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令黄永玉这个文化流浪汉心旷神怡、难以释怀。

在对风凰的观察和描绘中,让人们沿着他脚步,在无限美丽的艺术长廊中感受到了寻常清新古朴的凤凰之魂,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游子深深的无法割舍的故乡情结。

“文学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我在意大利家里三楼写文章,写到得意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女儿就问我笑什么,我说写到得意的一段,是关于家乡的事情。

”15’这是黄永玉1999年11月在岳麓书院讲学时说的一段话。

“关于家乡的事情”常常是永玉创作的兴奋点,大多成为他作品中的神来之笔,黄永玉在《往日,故乡的情话》中写道:再差三十年,就是一个世纪的浪迹天涯,故乡的闪念太多。

山水、生活、隽洁、人物、情调,片断的哀乐,油然生发于朝夕。

对于朋友,我记下的这些东西不知他们喜欢不喜欢?明白不明白?有无同感,有如泡一家屋山背后摘下的野茶敬客的意思,偷偷一警他的微笑吧!《往日,故乡的情话》共117篇(则),篇篇蕴藉着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在这点点滴滴的故乡情思中也同样表达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感恩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