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市直二初中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一:离异家庭在子女的心理障碍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生理的疾病损伤健康,而心理的病症却会危害灵魂,甚至毁灭整个人生.就我国某前中学生来讲,不少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而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尤其严重,所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对我市35个教学班中的离异家庭子女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安全心理由于父母的离异,那些不被父母爱或爱若有若无的孩子,会时时怀疑自己是否可爱,是否有价值,从而没有安全感.(二)自卑心理一旦父母离异,孩子会认为自己失去了亲人,整天忧心忡忡,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三)防御心理有些父母离异的学生过度注意琐事,担心失败,回避责任。
(四)焦虑心理由于离异家庭子女所在的家庭一般是畸形家庭,这样造成这些孩子情绪不稳,易于激动,食欲减退,睡不成眠,心不在焉,恍恍惚惚。
(五)嫉妒心理一般父母离异的学生自信心特强,生怕别人说他的不是,且多疑,这样极易产生嫉妒心理.(六)对抗心理有些离异的父母总想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对抗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我的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热切期待,培养自信心自信,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就更为重要,他们只有具备了自信心,才能走出那片阴影,摆脱那种状况,激发起生活的情趣,唤起学习、成功的愿望。
因此我们以真诚的信赖和热切的鼓励来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二年级学生李东,本是一个天资聪颖,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给他的精神造成了重大的创伤,整天昏昏沉沉,无所事事,上课听不进,课下不去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当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后就教育他说:父母离异怪不得自己.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不幸的,但对父母未必是坏事,父母有父母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孩子,决不能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前途殆误自己的终生.我们利用他在各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引导他不断寻找自己遗失的优点,找回自我,在教育中,我们留心捕捉各种机会,向他传递老师对他们的热切期待,如:我们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到:老师心目中的你,是一个活泼,开朗且自信的男孩,希望你忘记不幸,寻回自我。
此外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我们竭力激发他内在动力,使他感到温暖,对老师产生信赖感.结果新学期开始李东就变了,上课发言积极,各项活动热情参与,信心也激发起来了.期中考试成绩优秀,被师生共认为进步大的学生.(二)用爱心抚平那扭曲的心态作为教师、社会和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委托给我们,我们既以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就应该责无旁贷尽力将他做好,特别是对那些特殊生,更应该用老师那宽广的胸怀,用持续不断的关爱和贴心体己的理解,有的放矢的去引导他们,抚平那扭曲的心态.去年秋季开学时,学校安排我担任初三七班的班主任及语文课.为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我做了充分准备, 兴冲冲地走进了教室,站在台上正准备讲课,只见一个男生脚穿拖鞋,一摇二摆目中无人的向教室走来,边走边大声说:"这讲台上怎么站着个小姑娘."(那年我四十二岁)说真的,当时我面对他这种桀鹭不训的样子肺都快气炸了,真想跑上去给他一个耳光,把他赶出教室.这时全班同学都屏住呼吸以审视的目光盯着我,看我怎么处治发落这个制造恶作剧,给我"下马威"的同学.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醒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马上调侃到:请坐好,听听四十二岁的小姑娘的课讲的怎么样.也许是我的话出乎他的意料,也许是他那扭曲的心感受到了横向的牵引而一时不知所措,只见他带着迟疑的眼神,乖乖的坐到位上。
7下课后,我没将他留下,因为我对他的一切缺乏了解,立即找他谈话,会无的放矢.简单地训斥除了增加他的对抗情绪外,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全面了解他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症下药.通过了解方知他叫张飞,他的母亲这几年和他父亲离异,远走他乡,丢下他兄弟2个,仅靠父亲在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日子过的十分拮据,父亲根本无力顾及儿子的学习成绩和品德教育.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原来张飞生在这样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自幼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关爱,此外还时常要遭到旁人的冷眼,轻蔑,他幼小的心灵充满疑惑和愤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性格变的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粗野,经常在学校寻衅滋事,在班上称王称霸,欺侮同学,辱骂老师.他学习成绩差,品德不好,经常挨批评,心态日渐扭曲."既然大家看起我,我也就破罐子破摔,偏要出些难题给你们瞧瞧"就这样他经常故意与老师和同学作对.老师和同学对他也越来反感,显然,对待这样的学生,采用无的放矢的批评或劈头盖脸的责骂是无济于事的.从此,我们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一边冷静观察,一边思考教育对策.我们发现,这类学生外表倔强,内心却十分胆怯自卑,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总要设法做一些常人意想不到的恶作剧,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满足他那扭曲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于是我们决定用爱心将他扭曲的心态调整过来,首先,我们尊重他,对他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感情、言语、行动上一视同仁.平时多接触加深了解,建立感情,缩短距离,在不姑息迁就他缺点的原则下,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正面利用他的自我表现欲望,给他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慢慢的他对老师的防范逐渐消除,终于敞开心扉,向我倾诉他的家庭状况,谈到他因家庭环境的拖累.不按时上学,听讲不认真,成绩搞不好,长期受冷落,心中憋气,苦恼万分,所以就常想寻衅滋事。
他主动说:“老师,对不起,”听了他的话,我万分高兴。
关爱的火种终于迸发出闪光的火花,同时,我们和全班同学其他老师达成共识,在各种活动中,竭力激发他内在的动力,使他感到温暖,对老师同学产生信赖感,在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中淡忘家庭不幸带来的忧伤。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飞醒悟了,不但按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参加集体活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班上的学习秩序因他的转变随之变的安然有序。
(三)营造家庭氛围,感受家庭温馨。
古往今来,教育总是追求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和谐,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家庭,曲曲折折,坡坡坎坎,在相儒以沫的岁月中,蕴藏了世间的和谐与温暖。
然而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缺少的正是这种让世人爱慕,让众人眷恋的——家。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班集体教育中,特别注意营造家庭氛围,把一个班集体看成扩展了的一个家庭。
让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在这里得到特别的关心和爱护。
小玲生病住院了,没有妈妈的陪伴,我们就和全班同学轮流守护,并送上她喜欢的鲜花,在医院,这个送上几句美好的祝福,那个唱上一首流行歌曲,这个给她讲了语文,那个给她讲了数学,俨然一家人,她感激的说,在这个班集体里,我真正找到家的感觉,我很幸福,我有妈妈了。
(四)耐心帮助,持之以恒二年学生高圆小时侯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2岁就获得了钢琴10级证书,后来因父母离异,一下子改变了她对人生和对他人的看法,她开始追求享乐和所谓的自由,不想学习,不思进取,不遵守纪律,家长也常觉的有愧于孩子不愿批评,老师说的轻了不起作用,说的重了她就离家出走,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后我们都觉的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和恒心。
,为此我们针对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育转变方案:第一步启发式教育,曲线“救”她。
在对高圆进行教育时,发现她的情绪属于激情式对抗式情绪后,就意识到对她的教育就需要耐心和机智,于是,表面上做”冷处理”暗中却嘱咐一个最优秀的学生接近她,关心她,同她说真心话,却不进行说服式教育,原因是这类学生虽然不信任别人,却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
对她说真心话,而不进行说服教育,不给她留下说教的印象,她才能感觉到你对她是信任的,反过来她才会信任你,此招果然奏效。
第二步体验式教育,即使之在成功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在班级里有意识让她和最优秀的同学坐同桌,创造条件让其经常做好事,年终她被评为“关心集体的卫士”。
她在日记中写到,几年来我一直按照自己扭曲的理解生活着,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失望和痛苦之中,看谁都不顺眼。
今天我重新找回了原来属于我的生活方式,并且觉的个个真诚。
第三步是引导式教育:即用谈话的方式加以引导,是之进一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在与高圆的谈话时,注意了针对性。
由于她认定她的父亲无情无意,所以谈话从这里入手。
首先谈到了她父亲的现实处境,希望她理解父亲,然后引导她增强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
并希望她直面现实,学会适应,对自己负责。
因为社会在变,世界在变,这是任何一个人都阻挡不了的。
既然如此,你就要切切实实的让自己承受这种改变,不要希望世界会为你一人而改变,这是不能实现的空想。
人生的重大责任,是适应社会的现状,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学校的一部分,然后尽自己渺小的力量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
要面对现实,不能逃避,要昂首挺胸向前看,勇敢地,自信地,义无返顾的走进未来的生活。
(五)严格要求,坚持协同对待离异家庭的子女。
人人往往是同情关心的多,长期下去会对这些孩子们在两种极端的爱与恨中长大,周围环境会用一些无原则的宽容对待他们,使他们养成很多坏习惯。
为此教师对这些特殊群体不能出于同情,无原则的照顾。
要爱之有度,严之有路,我校同学小斌,我们不仅经常找他谈心予以引导,而且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他,让他当代理班长,使他从一点一滴开始确定自尊,对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决不姑息迁就,而就采用他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指正,逐渐改变行为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斌能够用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了,去年还被巩义最高学府——巩义二中录取了。
教育事业是一项“爱”的事业。
师德的核心是爱生,爱生务必爱的真,爱的真的才能有效果,这种爱带着普遍性和群体性。
包括去爱那些更需要我们去关爱的特殊学生。
短暂的一年时间探索,使我们更懂得了关爱这群因父母离异而艰难成长的孩子们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愿用我们的研究,用我们的爱心去关爱这群孩子。
使他们都能健康的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减轻对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