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讲课稿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动物疫病:指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动物传染病(一)什么是动物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症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传染病。
寄生虫病,由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一定的部位而引起的疾病,叫做寄生虫病。
传染就是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显性传染是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比较弱时,动物体出现一定的症状。
隐性传染是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症状。
免疫是当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后,动物体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于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者动物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该侵入的病原体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也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相反,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
(二)畜禽传染病的基本特点畜禽传染病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与其他非传染病相区别。
这些特点是:1、传染病有特异性的病原体: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
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布病由布鲁氏菌病引起、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传染病畜禽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畜禽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
像这样使疾病从病畜传染给健康畜禽的现象,就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传播,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动物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动物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这种改变可以用血清学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如人的天花等。
5、具有特征的临症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及病程经过。
如口蹄疫病初在嘴唇、乳房、蹄部生成水疱,然后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
禽流感的典型症状是:鸡冠肉髯肿胀、脚鳞出血。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但是有一些急性或最急性传染病在不表现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就突然死亡,这种情况下就没有这四个阶段。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常常是不相同的,就是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动范围。
如猪瘟的潜伏期为3-10天,猪口蹄疫的潜伏期为1-2天、牛2-4天、羊一周左右,最长为14天,狂犬病的潜伏期短的1周、长的1年以上,一般为2-8周。
禽流感、鸡新城疫为21天,蓝耳病为14天。
这是由于(1)不同的动物种属、品种或个体的易感性不一致;(2)侵入动物体内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不同;(3)病原体侵入的途径和部位不同等方面出现的差异。
我们平常的疫情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处于潜伏期的动物,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2、前驱期:此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从多数传染病来说这个时期仅可察觉出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等。
各种传染病和各个病例的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一二天。
3、明显期:前驱期之后,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渐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这个阶段因为很多有代表性特征症状相继出现,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
4、转归期(恢复期):病原体和动物这一对矛盾,在传染过程中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就要看动物机体和病原体斗争的结果,就像打仗一样。
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
如果动物体抵抗力得到改进或增强,则机体便逐步恢复健康。
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步恢复,机体在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在病后一定时间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但最后病原体可被清除。
(四)畜禽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的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必须同时存在才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被终止。
对动物疫病采取的措施都是根据这三个环节进行的。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系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和人。
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病畜、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畜:多数传染病在发病期,特别是在急性过程或病程加剧阶段的病畜,能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所以传染性强,是主要的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此指无任何临诊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和人。
如已明确所携带的病原体的种类,可相应的称为带菌者、带毒(病毒)者和带虫者。
病原携带者因缺乏临诊症状,只能借病原学检查才能发现,往往不被人们注意,有的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3)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就能向外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如口蹄疫、猪瘟、狂犬病在潜伏期就能向外排出病毒。
病后病原携带者:即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携带期限不超过病后3个月者,称暂时带毒者,超过病后3个月者,称慢性带毒者。
一般的动物传染病,这个时期的传染性极小或无传染性,但也有一些病在这个时期仍能向外排出病原体,如布病。
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或人。
一般认为这是隐性感染的结果,这种携带者只能通过实验方法才能证实。
健康携带者由于带菌时间短暂,排菌数量少,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但有些病原菌,如巴氏杆菌、猪丹毒杆菌的健康带菌现象较普遍,当机体因某种因素而抵抗力降低,即能引起病的暴发,成为引起扩大传染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常呈间隙性排出病原体,因此只凭一二次病原学检查为阴性结果,而断定携带状态已经停止,这是不合适的。
消灭病原携带者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动物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艰巨的重要任务之一。
受感染的人: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可以通过病人排泄物、分泌物感染给动物,或通过吸血的昆虫叮咬而传染。
传染源能不断向外排菌,但其排菌途径因病而异,有的只有一个途径,有的有数个,其排出途径与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停留、繁殖的部位有关。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又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1)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即母体的病原体不经过任何媒介物直接传给子代的一种传播方式。
如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布病。
A、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任何传播媒介的参与下,易感动物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发生的传播。
如狂犬病、经交配传播的疫病。
B、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
传染媒介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是活体。
大多数传染病是以间接接触传播的。
间接接触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经空气传播:主要是以呼吸道为侵入途径的传染病。
经污染的物体、饲料和饮水传播:主要是以消化道为侵入途径的传染病。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污染了饲料、牧草、饮水,被健畜采食后而造成感染。
此外,水中含有病原体也可经皮肤粘膜侵入健康畜体内引起传染。
经土壤传播:土壤通常由于被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尸体处理不当等原因而污染,成为传播传染病的媒介物。
主要见于那些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
经活的媒介动物传播:重要的是蚊、虻、蜱、螨等节肢动物。
传播主要是机械性的。
也可以由人传播,如果不严格消毒,注射时会造成交叉感染。
非易感性动物在某些传染病的传播上,也是常见的重要的传播媒介,人畜共患传染病与病畜密切接触的人也可能成为传染源,饲养人员、兽医等,如果不做好消毒工作,也可机械地散播病原体,必须引起充分注意。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传染病有各自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时一种传染病就有多种传播途径,可借助饲料、饮水、空气、土壤及昆虫等多种媒介,经消化道、呼吸道或创伤等种途径传播;有时即使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条件下,可有不同传播途径,因此,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或处理疫情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查明传播因子和传播途径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措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3、畜群的易感性:畜群的易感性是指畜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容易感受的程度。
它取决于构成该畜群的每个动物的易感状态,取决于易感者在该畜群所占的比例。
畜群中易感者比重大,则畜群的易感性高,反之则低。
畜群中免疫者的存在,畜群对于传染病病原体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称为群体免疫。
畜群中的免疫比例多大才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呢?应随传染病的传染性、传染期限、畜群的密度以及相互接触的程度而变化。
某种动物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性,按理说应是一致的,如各种猪对猪瘟都是易感的,但实际上在流行猪瘟时,并不是全部猪都会感染发病,这种差异决定于猪只的自然感染后或预防接种后获得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
机体的免疫力提高即降低了畜群的易感性。
影响畜群易感性的因素:新生幼畜的增加,可引起畜群的易感性增高,通常新生幼畜均未经过人工免疫,对许多传染病都是易感的。
老龄动物的数量,可相对地影响到畜群的易感程度。
通常老龄动物往往接触或感染过多种传染病,或经过定期预防接种,故有一定的免疫力。
老龄动物的减少,也就是免疫动物的减少,相对地畜群的易感性则增加。
易感动物的移入,在某些具有地区性流行的传染病中,如乙型脑炎疫区,当地的动物,由于患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乙型脑炎的免疫力,若从非流行地区引进动物常因它们缺乏相应的免疫力,而使该地区畜群的易感性升高。
免疫畜群免疫力的自然消退,预防接种后未按免疫程序定时加强免疫以及多数传染病的病后免疫力,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又成为易感动物,使畜群的易感性增高。
病原发生变异后或出现新的亚型,使原来的免疫力失去保护作用,这就增加了畜群的易感性。
提高畜群的免疫程度对于流行过程有重要作用,免疫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由于有免疫力的动物不致再感染发病,减少动物的发病数,另一方面由于免疫动物分布于传染源的周围,这对易感动物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用,可降低流行速度和程度,因此,加强畜群的饲养管理和群体的免疫水平,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