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实验既可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
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
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理解和认识。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特别应明白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
以及用什么对它们进行连接。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该实验的“方法步骤”。
从制作“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DNA结构→DNA的空间结构”这一步骤详细地作了说明。
因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该实验做本质性的准备:1.知识结构的联系:要明确DNA的化学元素是C、H、O、N、P,由它们组成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再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和1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基本单位一—脱氧核苷酸;再由脱通过聚合作用形成DNA分子。
2.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功能(复制和表达)”、“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的关键: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连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对DNA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双螺旋结构的巧妙之处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怎样引导才能使学生对DNA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掌握制作技术。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的结构。
(3).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2).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用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角度来看待生物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加深学生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2、理解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3、掌握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技术。
实施方案:①对每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②对连接方式进行讲解;板书说明制作的程序和重要环节;④诱导学生理解各步骤的连接及原理。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让他们按照模型里的说明书进行组装和操作,而是应该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相应的要求进行操作。
比如组装的顺序可以设计如下: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双螺旋结构。
另外,不同的小组分别组装不同碱基对排列顺序的DNA模型。
四、实验实施准备【教师准备】硬塑方框2个(长约10cm),细铁丝2根(长约0.5 m),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若干,粗铁丝2根(长约10 cm),订书钉。
【学生准备】1.预习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了解DNA结构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3.以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学习,总结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特点等知识。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再次激发实验探究的热情;较大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为探究实验的成功打基础。
五、教学方法【教法】分析评价法、直观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六、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计算机七、课时安排由于该实验内容较为简单,无需提前进行预实验,故时长为一课时(40min)八、教学过程结束min讨论①: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储存有大量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它是怎样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的?讨论②:作为遗传物质,应该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设想一下,DNA分子是如何复制自己的?思考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板书设计DNA双螺旋结构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设计与讨论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九、教学设计反思本实验课,经过以上这样的教学设计之后,我觉得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Ⅰ、可以排除学生简单的按照模型说明书上的图示进行模仿,使他们能动手动脑相结合,符合新课程对教学行为的要求,教师真正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也真正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Ⅱ、经过几个小组组装出的不同的DNA的比较。
Ⅲ、通过教师给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DNA多样性的理解,对于今后解决“某DNA含有100个碱基,这样的DNA可以有多少种?”会有更多的体会。
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知识落实的更加到位。
因此,这节实验课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之后,更加符合新形势下新课改的要求,也更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十、本实验近十年参考文献1.向义和.“DNA双螺旋结构是怎样发现的”.《物理与工程》2005年02期2.吴圣潘.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材料的筛选.《生物学教学》2009年第05期十一、近十年相关考题(2012山东)5.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
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过程至少需要3×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C.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D.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答案】C(2012四川)2.将大肠杆菌的质粒连接上人生长激素的基因后,重新置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通过发酵就能大量生产人生长激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产生的生长激素属于大肠杆菌的初级代谢产物B.大肠杆菌获得的能产生人生长激素的变异可以遗传C.大肠杆菌质粒标记基因中腺嘌呤与尿嘧啶含量相等D.生长激素基因在转录时需要解旋酶和DNA连接酶【答案】B。
(2012江苏)2.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公益作品C.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 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B(2012福建)5.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 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 合成时,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
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TACATACATC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A.2种B.3种C.4种D.5种【答案】D(2011上海)2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C.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2010上海)4.细胞内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碱基为A,则该片段中A.G的含量为30% B.U的含量为30%C.嘌呤含量为50% D.嘧啶含量为40%(2010江苏)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C. T2噬苗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答案】D(2009广东)24. 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B. 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公益作品(汉水丑生2012-7-13标记)C. 碱基与磷酸基相连接D.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2008上海)26.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A.330 B.660C.990 D.1320答案:C(2007山东)7.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高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A.胸腺嘧啶 B.腺嘌呤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答案】D(2007上海)24.已知某DNA分子含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
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A.600个B.900个C.1200个D.1800个【答案】D。
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设计生命科学学院 2011级生物技术 201111001086 张媛梦一、实验原理依据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其主要特点如下:(1)每个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脱氧核苷酸长链的两端是不同的,一端是脱氧核糖上羟基,另一端是磷酸基,而DNA分子两条长链的同一端,一个是磷酸基,另一个则是羟基,因而两条长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2)DNA分子的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内侧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配T,G配C)两两配对,通过氢键互相连结。
二、实验材料硬塑方框2个(长约10 cm或视两个通过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宽度而定,方框也可用其他硬质材料代替),细铁丝两根(长约0.5 m或视制作的长链长度而定),圆形塑料片(代表磷酸)若干、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若干、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四种不同碱基)若干,这些塑料材料也可用其他材料如硬纸板、泡沫板、卡纸等代替。
粗铁丝两根(长约10 cm或视两个通过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宽度而定)、订书器、订书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预习DNA分子结构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基组成。
脱氧核糖上的羟基与含氮碱基结合生成脱氧核苷,脱氧核苷另一位置上羟基与磷酸酯化生成脱氧核苷酸,它们的连接部位如图6—4—1所示。
在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分子之间通过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氢键相互连接而成长链,链的方向是从磷酸基到脱氧核糖,但两条链走向相反,两条链内侧的碱基通过氢键配对连接,这样方向相反的两条平行长链盘旋而成的规则双螺旋结构,这就是DNA分子的立体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