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开放教学的探索
浙江省缙云县水南小学/樊丽恋
从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阅读教学一直是费时多收效少的老大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只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过分强调“以本为本”,而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富有情趣或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要改变这些现状,我认为实施开放型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
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目标,现以《大熊猫的故乡》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在目标定位上,我认为除了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大熊猫温雅的个性,深切感受到大熊猫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故乡而可爱,故乡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保护环境,共唱天堂般的生活。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开放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而是有的排成马蹄形,有的“蜂窝状”,有的围成了半圆、全圆的形状。
这些形式的变化,打破了以往拘束、单一的座位形式,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开展多向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尽量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
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理解吗?”……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
因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总是适时提供某些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
如:上课时,允许学生“熬不住的”情况下,插嘴发言,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板书时,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
如上《詹天佑》时,我是这样做的:
除此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我有时对学生说:“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好。
我在备课时也没考虑到这一点,这位同学帮助了我,谢谢他!”教师热情洋溢的话告诉学生:你成功了,你的成功超过老师!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何况是求知的孩子。
还有什么比强烈的成功感更能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
三、开放教学内容,提供创新源泉
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是学生创新的不竭源泉。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时,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寻找有关大熊猫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体会大熊猫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让学生充分体会“明星”、“国宝”的含义。
课中学生还提问:“明星”、“国宝”既有上双引号,又用上叹号,这是为什么?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没有把答案
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总是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
”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
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走向课内,再走向课外,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的兴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载体,它组成句子或文章后,总会装载着某此内容。
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阅读材料中的文字有很强的艺术性。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跟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息息相通,由这一性质,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
如教《大熊猫的故乡》这一课时“我们怎样介绍大熊猫,请大家出出金点子。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同学们有的给大熊猫画插图、有的朗读,有的表演,有的唱歌,有的根据内容写成一首诗,有的当小导游介绍大熊猫……从中体验大熊猫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故乡而可爱,故乡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
这样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各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四、开放练习设计,发展创新思维
开放练习的核心是开放学习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种形式的练习,在练习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策略一:练习弹性,张扬个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目的的任务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书面练习设计中,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自主选择作业。
创造性作业设计应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目标,设计和实施不同层次的训练。
我在教《詹天佑》时,课堂作业中安排了选做题,设计了如下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环节:1.摘录你最喜欢的句子。
2.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有的说____,有的说____,还有的说____。
3.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
4.如果你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你想说些什么?请你以《我认识的詹天佑》为题写一段话。
三个层次,难度各异。
第一题用课文的词语比重较大;第二题须概括、重组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四题完全凭借想象,重新组织语言,要求就更高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积累,自由选择一题。
策略二:自主设计练习,培养发散思维
如教《在大熊猫的故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已设计作业,有的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默写背诵重点句子;有的学生仿写大熊猫模样的句子,也有的学生仿写熊猫幼仔的句子;有的画大熊猫那可爱的模样,有的画熊猫的幼仔的娇嫩模样;甚至有的想自主设计展览会,当解说
员;有的写诗赞美大熊猫……。
这样的作业还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吗?这样既注重内容的结合,考试到各种能力的综合,可以看出学生安排作业的匠心所在,潜力不可低估。
五、开放学习评价,促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其片面性在于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检测、轻激励。
开放学习评价,就是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出发,把评价贯穿于整个语文过程,使学生在积极、正面的评价中,不仅能认识自己,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1.坚持“正面评价,激励评价”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我总是及时表扬鼓励。
具体的做法是:不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习积极性;对后进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表现或某一方面相对比较突出时,人为地给予他高于其它实际水平的评价,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2.注重形成性评价,把学习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形成性评价注重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如何,而是认知形成的疑难点、模糊点、错漏处,从而有效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采取多种方法全面评价学生。
在实践中,我主要从知识掌握要求、思维品质要求、实践能力要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要求、学习情感要求)这几方面评价学生。
在评价方法、手段上,力求多样化。
如形式上采取笔试、口试、操作、展示等;内容上分为单项的、综合的、平时的、终结的,教师限定的或学生自选的;评价结果的表述上,分为等级、描述性评语。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行开放型教学,把自主权还给学生,那么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欲望,最大限度发展“自主性”,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