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梵高肖像作品的特点

论梵高肖像作品的特点

论凡·高肖像作品的特点摘要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作家,他的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

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里,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物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全部身心去拥抱一切。

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

他的画的确耐人寻味,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犹如亲眼看见一个鲜活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让我们从中体味和认识到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

本文阐述了凡·高肖像画特点形成的背景及特征,自画像特点及他的作品对后世有何重要的意义等问题,让人们更细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关键词肖像画;自画像;意义On Gogh's Portrait of FeaturesAbstractVincent van Gogh is the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artists, whose tragic life makes him a larruping legend. He abandoned the learned knowledge, especially the doctrines treasured by the academic. He even cast away the rationality, when he was totally absorbed in the vivid natural scenes. He embraces everything on earth, the intricate whole in his eyes. Vincent van Gogh’s paintings displaying a more vivid and meaningful world are worth tasting and as rich as his life, so they have gained men’s interest and love and the worldwide fame.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features of V incent van Gogh’s portraits and self-portrai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 artists after him, therefore makes V incent van Gogh more profoundly understood.Keywordsportrait; self-portrait; significance引论凡·高是一位天才作家,但命运似乎对凡·高特别不公平,成功似乎一次都没有宠幸他,他将生命沉浸在绘画中,创造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

艺术是伟大的,但艺术家的人生却无一例外地充满了悲剧色彩,也许只有孟子的“故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能解释它。

凡·高的肖像画,既没有本土作家的文化底蕴,也没受过正规训练,加上他脆弱的性格,使他忍受不了枯燥传统的创作。

他的作品中没有精致的素描和细腻的笔触,也缺少严格的造型。

他用个人情感的强烈表现性和寓意的象征性代替欧洲古典写实传统,用粗狂﹑豪放的油画语言代替优雅﹑精致的传统艺术。

他认为艺术家不仅要传达自己的印象,更要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感情,这才是最主要的任务。

他又是以自我来代替客观实体,又是不惜扭曲对象的客观本质来换取感情的表达,虽然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但他仍然按照自己的艺术道路驰骋。

凡·高其自画像,从明暗对照效果强烈的伦勃郎风格,到色彩清淡﹑笔触轻盈的印度风格,以及采用补色的图案装饰手法的新印象派风格,他的自画像包括了从荷兰的现实印象主义等各种各样变化,这些自画像总会有变幻莫测令人琢磨不透的地方。

《凡·高论艺术》第一部分前言——他在哪里出现,哪里就财源滚滚;他的画展创造了参观人数最多的记录;他的画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画;没有任何一位画家的作品这样如此多的被盗窃﹑被复制和被造假。

1891年第一篇用荷兰语写的赞颂凡·高的评论题为《文森特---色彩学家》文章中这样写道:“他避开他们的雅致的灰色﹑浅群青色和淡淡的黄褐色,他只喜欢咄咄逼人的颜色:触目的红色﹑浓郁的古蓝色尤其是黄色,刺眼的黄色,令人难以忍受的铹黄色。

有几幅图画充满单一的闪烁的﹑有力的和无情的黄色。

”正如这位评论家所写得那样,凡·高运用这些色彩将自己的感情宣泄在整个画布上。

这种强烈的表现欲正是后印象派的典型的特点,在我们的印象中金黄色这种色彩应该是欢快的热情奔放的,但凡·高将它与其它色彩相配便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一、凡·高肖像画特点形成及特征(一)凡·高肖像画特点形成的背景凡·高肖像画特点形成的社会背景:后印象派,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科,西方油画流派。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

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凡高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彩表达主观感受和激动情绪,自然物体也能表现一种冲动的扭曲。

创作方法为大堆大堆的颜料直接堆到画布上,运用色彩将自己的感情宣泄在画布上。

凡·高肖像画特点形成的自身因素:他出身贫苦,因此一生历经灾难,但命运似乎对他特别不公平,成功似乎一次都没有宠幸过他,极度贫困的现实与心中美好的理想产生差距,失望情绪使他陷入深深的孤独﹑妄想之中;善良﹑纯真﹑热情的自然人格受社会现实的挤压而变得扭曲,由生活贫困而导致绝望情绪,由情感抑郁而导致精神偏执。

他的作品都化为短促而急促旋转的线条,永无休止,鲜艳颜色中的局部,略带病态的视角孕育出与众不同的人物。

他的人物画是性格化的、平民化的,他不但让笔触摸到对象的心灵世界,也把自己的情感象光环一样笼罩到画中人身上,这里有太多的同情和怜悯。

凡·高的形形色色的自画像,在他别具一格的人物画世界里也占一席之地,在画中那怪异的眼神,永远睁的大大的眼睛,对于每一个看画者都是一种挑战,一种敢于向别人敞开心扉的挑战。

(二)凡·高肖像画特点形成的特征凡·高肖像画特点形成有以下几个特征:1、采用点﹑线结合,用色彩表达思想感情。

2、采用蒙蒂切利的厚涂,达到近虚远实的效果。

3、采用色彩笔屑似的小点或是细小的波纹来表现五官。

4、背景通常采用日本皱面版画风格。

二、凡·高自画像特点当不安和孤独袭上心头时,当生活一次次给他重创时,当外界令他迷失而丧失自我时去画自画像,他并不是从画中寻找慰籍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无情的剖析自己﹑探索自己,他不断的与自己搏斗,不断的失败屡败屡战,呈现出内心对生命的认真﹑热爱与无奈。

(一)从人的心灵出发,运用情感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人的思想和灵魂“假如画中的人物在学术语言上讲的是‘真实’的话,那我会感到失望的,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艺术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用毫无生气地分析的方法来画,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我竭力不想做的是去创造不真实,偏离现实,对现实的修改和调整,比死板的事实更加真实。

”凡·高他是在提醒我们放弃纤毫毕肖的模拟对象的艺术,用心灵去情感的把握对象,看似离对象千里,却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对象是千篇一律的,而我们对对象的感受却是千变万化的,因人而异的,不是用艺术去再现这个对象而是用艺术来表现这个千变万化的感受,看似不像对象,却是每个人心中的真实。

凡·高的作品无时不在表达对内心心灵的呐喊。

例:1889年9月在精神病院所画的一幅自画像中,单一的蓝绿色,完全扭曲类似漩涡的线条布满画面,更加紧缩的眉头,廋削的脸颊,流畅而卷曲的胡子,连衣服上的纹路也像流水在波动。

他就像生活在波涛汹涌躁动不安的大海中,如此环境怎不叫一个人发疯,而走向一条虚无的道路,像婴儿复归母亲怀抱,一粒尘埃回归大地,他过早的结束自己在世上的肉体,我们从画中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

1889年创作的《吸烟斗(割耳)的自画像》除了一贯之坚硬的五官,发黄的面色,白纱布缠裹着的右耳和脖子,宽大衣加上背景的火红,使他整个形象略显丰满,带伤的耳朵,使他瞬间产生婴儿的温暖需求,燃着烟斗是给他注入温暖的一种器具。

在坚挺的人内心都有柔软的地方,他内心强烈的挣扎和痛苦,通过丰富的线条和色彩寄放在画布上。

(二)注重绘画的表现价值,用夸张﹑寓意的手法给予构图以强烈的感情色彩1 、用夸张﹑变形﹑寓意的手法表达人物情感凡·高的自画像大量采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例:1888年,在巴黎画最后一张自画像称为“死亡之脸”:陶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和嘴角全是皱纹,呆僵木纳,相当红的胡子,被忽略且充满哀伤的面孔。

这幅作品表现的并不是对生命的爱恋,对贫苦生活的煎熬,而是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用色彩来渲染自己。

凡·高的自画像里由把象征意义的色彩和构图与自然肖像画法相结合,实践了传统风格新探索的结合。

例:将凡·高的自画像与1889年高更的一幅‘象征主义’自画像相比较。

高更在自画像里,不但有抽象的色彩平面和曲折盘旋的线条,还有人们所熟悉的有象征意义的饰物---苹果﹑百合花﹑毒蛇﹑光环,他头上披着光罩似的黑发,顶悬着光环,象征人物徘徊于善恶之间。

但凡·高在他这幅自画像里则把象征意义的色彩和构图与自然肖像画法结合起来,实践了传统风格新探索的合成,不过这幅作品的生动性深刻含义并非来自善与恶等象征性的表现手段,而是来自衬托受伤者默然平静神态的热烈色彩和气氛紧张的构图。

2 、对色彩具有极强的驾驭能力1891年第一篇用荷兰语写的赞颂凡·高的评论题为《文森特---色彩学家》文章中这样写道:“他避开他们的雅致的灰色﹑浅群青色和淡淡的黄褐色,他只喜欢咄咄逼人的颜色:触目的红色﹑浓郁的古蓝色尤其是黄色,刺眼的黄色,令人难以忍受的铹黄色。

有几幅图画充满单一的闪烁的﹑有力的和无情的黄色。

”正如这位评论家所写得那样,凡·高运用这些色彩将自己的感情宣泄在整个画布上。

这种强烈的表现欲正是后印象派的典型的特点,在我们的印象中金黄色这种色彩应该是欢快的热情奔放的,但凡·高将它与其它色彩相配便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在1887年画的这幅自画像中,蓝﹑绿两色的背景衬托出肖像中心的红胡子和微眯的眼睛,不过到创作这副自画像的时候已不再是由眉毛﹑眼睛﹑胡子来表示相貌的生动性,这里生动性是通过画面上彩色纸屑似的小点或者是细小的波纹来表现的,眼睛和眉毛变成了中心,画笔从这个中心点出发,流畅的向四周挥洒,橘红色的胡须像是由头部向外冒出的火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