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上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
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
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

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
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
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是哪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观看视频《蒙古草原》片段。

师:内蒙古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族流传最广的民歌,听一听,在老师的歌声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情境中,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下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内蒙古的民歌。

紧接着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更让学生对内蒙古长调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谈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师:歌曲为什么会会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
速度:慢
节奏:舒展、自由地
情绪:优美、抒情地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师:歌曲如此的舒展辽阔,缓慢悠长,那你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让我们打着节拍,跟唱歌曲,找出答案。

学生:节奏、气息的控制。

【设计意图】“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

”基于这样的理解,此环节在学生跟唱歌曲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生能发现歌曲的难点,即节奏和气息的控制,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4、歌曲难点教唱。

师:我们来视唱旋律,先来观察乐谱的第一小节,音符“ 5”出现了几次? (出示课件)
师:先唱第一个四分音符:
师:再唱下一个附点四分音符:
师:我们给它俩的上方加上连音线:
… …(依次出示课件)
指导学生划拍、慢速唱好的同时,启发学生感受此时加上连音线之后,音乐发生的变化,即同音相连时值拉长,形成一个长音,从而才使歌曲的节奏变得舒展悠长。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到位的分析、视唱旋律,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为什么会带给我们这么舒展悠长的感受,学生不仅学得扎实,而且能抓住歌曲的主要特点,此环节的精心设计,既突破了难点,又使学生真正的走进音乐。

5、完整视唱旋律,引领学生进一步挖掘音乐特点。

师:同学们发现前三小节的节奏有什么联系?
师:这种连续的在弱拍上的长音进行,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教师范唱歌曲第一乐句,并加上动作,启发学生理解音乐特点。


(学生参与体验:指导学生伸出右手,边唱边把手臂向前方慢慢打开,让歌声随着动作向前流动起来。


师总结:这种连续的在弱拍上的长音进行,不仅使旋律更加舒展悠长,还使旋律有一种始终向前流动的感觉,仿佛无边的天空在一直向前延伸。

【设计意图】在音乐课中,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此环节的精心设计将知识融入到学生参与体验中,设计简单有效的动作,使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三、演唱处理
1、加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意境美。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与旋律之间的联系)
(学生参与体验:加入动作,指导学生唱第一乐句。


师:顺着你的指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朵朵白云悠扬飘逸。

师:再唱下一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是通过歌词还是旋律?
学生:旋律明显下沉,我们的视线仿佛一下子从天空落到了地面上,描绘了蓝天白云映衬下的辽阔草原。

2、体验歌曲动与静的和谐之美。

师:同学们歌声中的草原,好像缺少点生机和活力,这句在哪个地方最有动感?(出示课件)
学生:羊群。

师:在羊群的“羊”字上,出现了歌曲中最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像羊群在跑动,如果辽阔的草原、飘动的白云给人以平静和安宁的意境,那此时,地面上的羊群就代表大草原所孕育的生机和活力,使安静的草原多了几分灵动和生命力,让我们伸出手抚摸一下这只活泼灵动的小羊。

3、体验歌曲内在、丰富的情感美。

指导学生有声音位置地、有感情地读第二段歌词。

师:“爱煞人”是什么意思?
师:怎么唱出“爱煞人”的感受?
(教师示范优、劣对比的演唱,学生较易接受。


学生根据调整后的要求唱好:深情的、“爱煞人”要唱的轻,并注意渐慢和换气记号。

师:歌声中不仅唱出了对草原美景的陶醉,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唱出了对草原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和谐生命的讴歌。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动与静的分析、情感的处理,增强对歌曲意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能体验美、感受美、鉴赏美,情感得到升华,能用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

四、为歌曲增配合唱声部
师:为了更好地衬托出草原的旷远与沉静,咱们挑战一下自己,尝试着为歌曲加入简单的二声部。

(1)视唱第二声部旋律,提示学生换气,要唱的平稳、连贯。

(2)指导学生用母音(lu),轻声高位地哼唱旋律。

(3)初步体验合唱效果,指导学生和着一段范唱音乐,全体学生
加入二声部旋律。

(4)加入口风琴伴奏,引领第二声部的音准,提升合唱效果。

【设计意图】为歌曲增配简单的二声部,旨在提升歌曲意境美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并为接下来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做好铺垫。

(本环节可视学生的演唱水平灵活安排,若生搬硬套,会成为课堂教学
的负担。


五、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师:以上是我们改编的《牧歌》,接下来,请欣赏由我国著名曲作家曲
希贤改编的一首《牧歌》,听一听,与我们学唱的《牧歌》有何不同?
1、初听歌曲,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介绍无伴奏合唱。

3、再次聆听,感受具有长调意境的无伴奏合唱的和谐美。

师:让我们循着图谱再次聆听歌曲,注意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声部,体会各声部音色、力度的变化,听一听,你所熟悉的《牧歌》的主旋律依次出现在哪个声部?(请学生分别举手示意)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学生了解到民歌的创作与发展,加深体会具有长调意境的无伴奏合唱歌曲的艺术魅力,既开阔视野,又能认识到民歌与音乐创作间“源与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之情。

六、总结提升
师:今天学唱了一首《牧歌》,欣赏了无伴奏合唱《牧歌》,咱们来总结一下,《牧歌》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
(1)速度:慢
(2)节奏:自由地
(3)旋律:悠扬、绵长
(4)结构:一段体(一般由两个乐句组成)
(5)唱腔:字少腔长
师:在蒙古大草原上有以上音乐特点的作品把它称为长调。

长调被称为“草原活化石”,2005年被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七、课堂小结
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不仅有悠远绵长的长调,还有曲调紧凑热烈的短调,如:歌曲《银杯》、《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等,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探究,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蒙古族音乐,关注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

李霞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一实验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