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让班级管理充满仙气
(2014-12-18 20:42:16)
转载▼
标签:
情感
面对班级管理这项工作,一百个班主任有一百种有效地操作方法,但是如果加以总结会发现这些方法的背后都具备一些共同点: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序的运作模式、有爱的批评教育。
如何在工作中,达到这种效果呢?除了实践摸索,个人的素养很重要。
今天,丁馨班主任工作室邀请了金山区研训部主任高纪良老师给大家做了主题为《做幸福型班主任——自我提升人文素养的五条路径》讲座。
讲座中,高老师应用大量的ppt、mp4文件向我们解读了人文素养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构成的。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我认为这种气质和修养可能就是我们平时提到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拉近师生距离,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模仿的一种无形力量。
学校生活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欣赏、互相促进。
当班主任感觉自己班级管理干得累且苦的时候,是不是先要想一想:我的魅力释放了吗?我调动学生了吗?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我认为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
作为现代的教师,应该对人文知识多一些了解,比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考古学等。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有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反映出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
讲座中,高老师给我们欣赏了诗歌朗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他的沪剧经典选段清唱更是赢得了我们的阵阵掌声。
此外,高老师还讲到了人文素养的现状和对策,以及从将来教育发展的角度,提出提高个人工作水平的重点研究方向——儿童学、学习学、脑科学。
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高级研修班学习汇报
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1月9号、10号两天赴德州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提高班主任专业素养高级研修班”培训,听取了桂贤娣、李凤遐两位全国优秀班主任老师的报告。
专家们所阐述的教育观点,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见长的理论说教,都是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的叙说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及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技巧和应该具备的素质。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教育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把这次培训情况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首先听取了桂贤娣老师“用情用智享受教育”的讲座。
桂贤娣老师,出生于1961年11月,现任教于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
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湖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她的报告,洋溢着热情和率真,没有理论,每个环节都是由她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串联而成的。
听着报告似乎看到了一个优秀班主任从懵懂到觉醒到奋斗,最终成功的轨迹,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态度应该是她成功的秘诀,那就是——阳光的心态,享受工作的快乐。
桂老师的报告从自己的童年、工作、学生、家长四个方面说起。
第一、我的童年充满了幸福,所以要给学生幸福的童年。
童年的幸福是父亲给的,1961年11月出生在一个武汉市偏远的乡村,说七八十年代一部重男轻女的电影就是对她家的最好写照,母亲立志要为桂家接上香火,连续生四个女儿以后,桂贤娣老师排行老四,母亲就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把被角连续塞进了桂老师的嘴中两次,都被父亲救下,母亲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于在桂老师之后生下了一儿子,母亲心愿以了,家中的第五个女儿却还不知趣的挤在弟弟的屁股后。
此时的家中便是妹妹一口奶也没吃,喝米汤;弟弟奶不够,买奶粉。
桂贤娣老师听到的母亲最多的话便是“滚,滚”,于是父亲便成了桂老师寻找亲情的唯一去处,父亲是村的生产队长,喜欢坐在自家安装的有线广播喇叭下喝酒,下酒菜就是几颗花生米,于是那几粒花生米变成了桂老师的奢望,父亲每天都坐在喇叭下听广播,父亲听到最多的几句话是谁谁乘专机到朝鲜,谁谁乘专机到缅甸,谁谁乘专机到哪里,父亲就叨念:这个“乘专机”怎么这么忙,整天到处乱窜。
父亲把“乘专机“当成了一个人名。
她父亲是文盲,桂贤娣便坐在父亲的大腿上可怜巴巴地看着那几粒花生米,吧嗒吧嗒嘴,还一边听
着当时一批著名播音员乔榛、丁建华配音故事《追捕》、《战争与和平》、《廊桥遗梦》、《茜茜公主》、《魂断蓝桥》、《诺丁山》、《真实的谎言》、《完美的风暴》《乡村女教师》、《简爱》,王刚
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桂老师每听完一个故事,便给父亲表演故事,便能被奖赏几粒花生米吃,父亲每天早晚二两酒,桂贤娣便每天两次听演训练,桂贤娣老师便在父亲的花生米的奖赏中,便在父亲的大腿上,便在父亲双倍的爱中,度过了她的童年,培养了过耳不忘,善于表演的天赋。
桂贤娣老师说她前生是父亲的情人,今生来续情。
是啊,她的童年是苦涩的,却也是幸福的,别人吃甘蔗中最甜的部分却咀嚼不出甘蔗的甜味,桂贤娣老师却能把“甘蔗稍”中的汁全部嚼干,品出其中的甜味。
于是长大了的她一直沿袭着童年的爱好,不爱看书,爱听书,当了教师的她,每节课前给孩子讲2至3个故事,每周两节课给孩子听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带领孩子听经典音乐,听优秀的朗诵,从桂贤娣老师那时到现在的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她了如心,熟于耳,孩子也了如心,熟于耳,她说孩子有了这样的倾听经历,还怕他们读不好课文吗,还怕他们没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吗?还怕他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吗?她的童年充满
了幸福,所以要给学生幸福的童年。
第二我为谁工作,我为自己工作。
1979年,桂老师高中毕业后由武汉二
师洪山师范录取;1981年7月,同学四人同时被乡长派来的拖拉机接到镇中心小学,她说,那时他们那样的待遇相当于现在用奥迪A6迎送,受到了上等的优待,三人被点名留下,桂老师却被分配到离家更偏远的洪山区九峰乡何刘村何刘小学,她估计是因为自己长得不漂亮的原因;后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调入尤庙中心小学、快活岭小学;1991年,在快活岭小学,有一次,学校推荐一名教师参加汉阳区园丁杯教学大奖赛,她想参加,晚上回家便烧好一桌丰盛的饭菜,想
求丈夫开恩推荐,之前,她一般不会这样献殷勤,丈夫是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没想到遭到了丈夫的拒绝,丈夫说已经推荐别的老师了,此老师是区里某领导的亲戚,不能改。
她便掀了桌子,丈夫说掀了桌子也不能改,桂老师便和丈夫打起了冷战,此事后第二周,汉阳区教研室到他们小学常规调研,听了桂老师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煽哭了所有听课老师,区教研室主任便马上盖帽下达,加一个推荐名额,给桂老师,于是便到区里参加了比赛,上的课是《再见了,亲人》,夺得了1991年汉阳区园丁杯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由此一课成名,调入汉阳区钟家村小学至今。
她是一位农民的孩子,她是一名农村教师成长起来的名师,生活的不公没有难倒她,她仍以阳光的心态对待工作,心态决定一切。
她是从山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她在山窝里有过多少次振翅飞翔的历练,难以想象,她只说有一次,区教研室领导曾在快活岭小学蹲点半月,听了她一个单元的课,每天听,那段日子,她凌晨2点之前没睡过觉。
她创立并形成了“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特色”;她这么拼命的工作,为了谁,她说,工资谁在领,我自己再领。
她说,全国模范教师奖金谁再领,我自己再领,湖北省特级教师的待遇相当于副区长的待遇,谁在享受,我在享受,她说,我为谁工作,我为自己工作。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咱们学校引用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的话:教师工作,不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是一种事业,更是生命的一种历程;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付出,不仅是奉献,同时也是在获取;获取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获取生命的价值,获取人生的快乐,实现教师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
桂贤娣老师的这种境界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的认识及我们学校建设和谐教师文化的构想如出一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