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大纲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大纲


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加强基本化学反应机理的学习
课堂练习、作业: 基本有机原料生产的反应特点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熟悉三烯,三苯和芳烃等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特点
11
6
第 次课 10 学时 授课时间
教案完成时间
第三章 发动机燃料
第一节 汽油
课题(章节) 第二节 柴油
第三节 喷气燃料
第四节 清洁燃料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发动机燃料(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的性质以及产品使用性能与化学组
成的关系 1、熟练掌握石油产品的分类 2、熟练掌握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的质量指标与其使用性能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三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对燃料使用要求的差异 4、熟练掌握活塞式发动机的爆震原理、异同以及对燃料化学组成的要求和改善方法 5、掌握其他石油产品的性质特点
第五章 石油热转化过程的化学反应
2
2
第六章 石油催化加工过程的化学反应
13
第一节 催化裂化
2
第六章 石油催化加工过程的化学反应
14
第二节 催化重整
2
第六章 石油催化加工过程的化学反应
15
第三节 催化加氢
2
第七章 原油分类与原油评价
16
第八章 石油化学合成基础原料的生产
2
3
教案
第 1 次课 2 学时 授课时间
2、熟练掌握催化过程的化学原理与产品分布之间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三种催化过程的异同
4、熟练掌握馏分油与重质油化学机理的差异以及产品分别的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强化学生对化学反应机理的掌握 课后答疑
课堂练习、作业: 比较纯化合物、馏分油、重质油在不同催化反应中的差异
课堂练习、作业: 重油热转化工艺特点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单体烃在热转化过程的化学原理—自由基机理»
石油热转化过程的化学原理» 产品分布特点
8
第 次课 6 学时 授课时间
教案完成时间
第六章 石油催化加工过程的化学反应
课题(章节)
第一节 第二节
催化裂化 催化重整
第三节 催化加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练掌握催化过程的化学原理(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催化加氢)
第一节 基本理化性能
第二章 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2
第二节 蒸发性能
第二章 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2
第三节 低温性能
第二章 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四节 热性质
第五节 光学性质
2
第三章 发动机燃料
第一节 汽油
第三章 发动机燃料 2
第一节 汽油
第二节 柴油
2
第三节 喷气燃料
2
第四节 清洁燃料
课时
绪论
2
第一章 石油及石油馏分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原油一般性质
2
第二节 石油的化学组成(气态烃,汽油馏分)
第一章 石油及石油馏分的化学组成 2
第二节 石油的化学组成(气态烃,汽油馏分)
第二节 石油的化学组成(气态烃,汽油馏分)
第二章 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2
第一节 基本理化性能
第二章 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2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通过对反应机理的分析,了解纯化合物反应的差异,掌握石油馏分/重质油反应产品
分布的不同
9
第 次课 1 学时 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第七章 原油分类与原油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原油的分类特点 2、掌握原油评价方法
教案完成时间
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原油分类
的英文写法。强化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与分子式 互换。 课后答疑。 课堂练习、作业:
拓展习题: 1.可燃冰的勘探与利用 2.为什么要减少燃料(汽油、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硫对产品应用有何影响?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熟练掌握与石油有关的原料、产品的分类、来源以及组成特点,熟练掌握石油中液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以某一原油为切入点,了解原油评价方法,原油分类原则
课堂练习、作业: 原油和渣油评价对原油加工的重要意义?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原油分类 原油评价方法
10
第 次课 1 学时 授课时间
教案完成时间
课题(章节) 第八章 石油化学合成基础原料的生产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三烯三苯生产方法 2、了解由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技术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反应原理
统一编号
(共 册)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
授课教案
2010 ~ 2011 学年第 一 学期
课程名称 石油化学 专业班级 化学工程与工艺2008级 理论学时 32 主讲教师 戴咏川 所用教材 《石油化学基础》戴咏川,赵德智
1
课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本册教案目录
课题(章节)
教学重点、难点: 1、汽油发动机产生爆震的反应机理以及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2、活塞式发动机的爆震原理、点燃式与压燃式发动机的异同 3、使用性能的评定指标与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理论的掌握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课后答疑
课堂练习、作业: 基础知识掌握: 汽油、柴油抗爆性与其化学组成的关系?
相烃类化学组成的表示法,熟练掌握石油中非烃化合物的分布特点以及对石油加工和产
品应用的影响。熟练掌握在原油进行加工、研究时,对原油进行分馏的原因,以及各个
馏分划分的原则。
5
第 次课 6 学时 授课时间
教案完成时间
第二章 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一节 பைடு நூலகம்本理化性能
课题(章节) 第二节 蒸发性能 第三节 热性质
4
第 2 次课 5 学时 授课时间
教案完成时间
第一章 石油及石油馏分的化学组成
课题(章节) 第一节 原油一般性质
第二节 石油的化学组成(气态烃,汽油馏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与石油有关基本概念,掌握与石油有关的原料、产品的分类、来源以及组成
特点 2、原油元素的组成特点 3、原油馏分组成以及划分方法 4、石油中液相烃化学组成特点以及表示方法 5、石油中非烃化合物的组成、分布,以及对石油加工和产品应用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基本概念辨析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理化性质与其组成之间的关系 3、理化性质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熟悉理化性质的英文写法。 课后答疑。
课堂练习、作业: 理化性质的计算:公式法、图表法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熟练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理化性质的计算 熟练掌握理化性质与化学组成、馏分组成的关系 自学石油馏分的临界性质、压缩性质和光学性质
第四节 低温性能
第五节 光学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石油及其产品是烃类与非烃类组成的混合物,其理化性质是其组成的各个化合物性 质的宏观表现,是评定产品质量、生产控制以及产品使用的重要指标,是工艺计算、设 计的重要数据。石油及其产品的理化性质与纯化合物存在差异,具有其特殊性:非可加 性、条件性、经验(半经验)性。熟练掌握理化性质,并利用公式和图表进行计算。
7
第 次课 1 学时 授课时间
教案完成时间
课题(章节) 第五章 石油热转化过程的化学反应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石油热转化过程的化学原理及其产品分别特点 2、掌握单体烃在热转化过程的化学原理 3、掌握石油几种热转化工艺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石油热转化过程的化学原理及其产品分别特点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强化有机化学--自由基反应机理 课后答疑
课题(章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世界能源尤其是中国的消费形式 3、了解中国能源的供求关系 4、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教案完成时间
教学重点、难点: 1、石油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辨析
2、 中国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以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为切入点,了解石油工业对各国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生
知识拓展:1.汽油和柴油燃料质量标准主要有哪些变化?(从 EU 到加州到国Ⅵ) 2.面对环境保护的压力,清洁燃料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燃料的清洁? 3.面对能源的日益紧张,应该采用哪些替代燃料?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1、 熟练掌握石油产品的分类 2、熟练掌握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的质量指标与其使用性能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三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对燃料使用要求的差异 4、熟练掌握活塞式发动机的爆震原理、异同以及对燃料化学组成的要求和改善方法 5、了解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6、了解清洁燃料的发展趋势
活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以中国“十一五”能源发展战略为重点,了解中国能源主要存在
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课堂练习、作业: 中国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本次课教学内容小结: 通过 3 学时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能源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掌握了
石油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辨析,并了解石油化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与石油有关的原料、产品的分类、来源以及组成特点 2、原油元素的组成 3、原油馏分的划分 4、石油中液相烃化学组成的表示方法 5、石油中非烃化合物的组成、分布,以及对石油加工和产品应用的影响 6、生物标志化合物 7、n-d-m 法计算 重点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重点掌握基本概念。了解石油中主要烃类以及非烃化合物的的英文写法,重点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