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早期流行音乐

中国早期流行音乐


什么是华语流行歌曲
上面已论述了通俗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以说明把流行歌曲称为“通俗歌曲”意义不确切。还 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今歌坛常常出现“华语流行歌曲”一词,“华语流行歌曲”又是什么?它 与中国流行歌曲是什么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有高度的文明,文化底蕴深厚。仅就流行音乐而言,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 其中有光辉灿烂的篇章;也有不可替代的发展高潮。其影响深广,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世界很多 国家和地区都有这种流行歌曲。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南亚就传播中国流行歌曲。那时他 们尚不能自己创作,而是直接传唱中国流行歌曲。这个问题从中国流行音乐第三发展阶段——台 湾时期以后,逐渐更加明显,到今天已经非常突出。
中国流行音乐
简史
中国早期流行音乐及发展概括来自通俗音乐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与流行音乐 我国歌坛上有一件怪事,那就是非把流行歌曲叫做“通俗歌曲”不可。其实这是错的,起码也是意 义不确切。 音乐的大分类只有两种: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还有一些具体以音乐特点和功能为依据的小分类, 决不能与这两大类相提并论。它们不是同一层次和流派的。如艺术歌曲、抒情歌曲、校园歌曲、队 列歌曲等。通俗音乐是相对于严肃音乐而言的一个大范围,大概包括轻音乐、轻歌剧、民间音乐、 民歌、群众歌曲、进行曲、舞曲,美国首先流行的爵士、布鲁斯、摇滚、迪斯科、另类(非主流)、 乡村歌曲等。还有一大支,就是世界各国均有的流行歌曲。由此可见,流行歌曲是通俗音乐中的一 种,这涵盖在通俗音乐之内,而不能代表全部通俗音乐。打个不一定完全正确的比方,它们是父子 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更不是一回事。现今歌唱比赛中分成“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 法,历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一直沿袭了这种叫法。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上海——香港——台湾应是一脉相承
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发展阶段和第二发展阶段前期,重心都是在上海,可以称作上海时期。 第二发展阶段后期,发展重心转移到香港,为香港时期。第三发展阶段,重心转移到了台湾,为台 湾时期。第四发展阶段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出现新城市流行歌曲,发展范围扩大。台湾仍保持领先 地位,这时香港、东南亚、1979年以后的内地都有新发展,形成重心多元化时期。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八十余年应分为这四个发展阶段。主要依据是歌曲风格的变化,还有因 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发展重心的转移。歌曲风格变化是主要根据,再结合发展重心转移。因为风格 变化是逐渐的,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全部变化完成,所以四个阶段的划分时间是大约的。每个阶段的 开始,是因为中国歌坛的里程碑式人物,创作或演唱划时期作品而定时间的。但第二发展阶段前后 期转变的时间1949年是准确的,那是共和国成立的时间。 第三发展阶段重心由香港转移到台湾,没有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而是事物久盛必衰的自然发展 规律所使然。台湾流行歌曲音乐事业发展迅速,后来居上。这主要是指国语流行歌曲重心转移到台 湾后,香港发展了粤语流行歌曲,香港歌坛并没有成为空白。
由于“五· 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加之美国爵士音乐、百老汇、好莱坞歌舞的 影响,在上海这个最早的开放城市出现了中国流行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 的推动下,首先出现的是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到1927年他尝试家庭爱情歌曲 (实则就是流行歌曲),第一直《毛毛雨》问世便翻开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起始篇章。 这个阶段还是诞生不久,并不是很成熟。而到1937年抗战开始后,许多人为躲避日寇 纷纷逃到上海,因为这里有欧美各国的租界,日本人尚不敢任意而为。这些人需要文 化生活,于是后来在被日本人包围的孤岛上海,流行音乐和电影都出现了畸形的繁荣。 加上从前一阶段出现的歌星、作曲家在艺术上均已成熟,所以在此时就形成了中国流 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早期中国流行音乐虽产生在上海孤岛欧美各国租界,但这 些作曲家、词作家都是我们的中国同胞。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流行音 乐除去流传中的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外,其中很主要一个组成成分是农业文化,即中 国各地民歌。
认识早期中国流行歌曲
有人形容早期中国流行歌曲是瑕瑜互见。所指的是“瑕”,现今的流行歌曲也并不少 见,无非指的是过于缠绵,爱得太多,颓废忧伤等;所说的“瑜”也是俯拾皆是,有 的不啻已近于前些年的革命歌曲。只是因为时代不同,不可能直接讴歌党、领袖和社 会主义罢了。 曾记得,1934年电通影片公司的影片《桃李劫》的插曲《毕业歌》,唤起青年的爱国 热情,推动功不可没,直到如今人所共知。鲜为人知的是1947年周璇在香港大中华影 片公司所拍的一部歌唱片《花外流莺》,其中一首插曲《桃李春风》,可谓《毕业歌》 的姊妹篇。 其中除了具有明显社会甚至政治意义的,还有很多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大都唱出人民 群众的喜好,与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相贴切。人民群众喜欢春天、太阳、花朵、小草、 流云、雪花、雨滴;更喜欢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的美好情感。流行歌曲有着深厚 的群众基础,这在早期中国流行歌曲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其是当年歌坛无以替代的高 潮结晶,我国流行音乐史中光辉篇章的特征。将其从长达半世纪的尘封中解脱出来。 便其免于在漫长的隔绝中而被淹没。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梗概
1.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 2. 第二发展阶段: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3.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4. 第四发展阶段:1982年以后(重心多元化时期)
早期中国流行音乐的生存条件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电影密不可分
这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一个鲜明的特点。主要是由一代歌后周璇领导了这股潮流。当时 的歌坛上,没有歌舞团体表演,也很少有歌星以灌唱片为主业。只有第二歌星姚莉和少数 歌星例外。姚莉未进电影界,除灌唱片,组织大同乐队在各电台播唱歌曲,而大多数都以 拍电影为主,而不放弃歌星本色,以在电影中演唱插曲,这样的特殊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 从而树立起了中国的一个电影门类——歌唱片和歌舞片。以周璇来说,电影公司、唱片公 司老板利用她的歌唱艺术获利赚钱;另一方面,周璇也在此中得到艺术上的成功,带动了 其他许多歌星也走这条道路。如同期的白虹,龚秋霞、张翠红。稍后一些的李丽华、白光、 李香兰、张帆等都拍过这种类型的片子。连不是歌星出身的电影演员,如当时著名的袁美 云、陈燕燕、陈云裳、王丹凤、陈娟娟等,也都能亲自演唱电影插曲,而不需请专业歌星 来配唱。从这个时候更加巩固了电影歌曲的地位,以至一直延续到今天,影视中必不可少 的片头主题歌、片尾曲和片中插曲,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互作推进。因而也形成了如今 流行歌曲中的一大类——影视歌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