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摘要: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 地处黄河下游, 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等自然条件配合较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重要的农业大省。
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对近50年来山东省气候变化一简单介绍, 并初步探讨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以期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山东省气候农业生产影响
正文;山东东接太平洋,西连亚欧人陆,受海洋和大陆影响,季风特点明显,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又是气候年际变化大的省份。
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山东省气候特点
1.1气温时间变化:
山东省近40年来的气温变化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征:①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从20世纪60~90年代各年代的平均年均气温(12.51℃、12.81℃、12.86℃和13.46℃)的比较中也可看出这种变暖的趋势。
在变暖的过程中,80~90年代气温增幅最大,为0.60℃,约是近40年来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
②变暖特征在冬季最突出。
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倾向率中冬季最大,约是同期年平均气温增幅的1.8倍;夏季最小,仅为冬季气温增幅的3.3%。
1.2降水时间变化
通过查阅研究山东省1961年以来的年降水量可见,山东省的年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减少,倾向率为每10年一37.491 mm。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山东省降水量的递减趋势存在着年代际和季节差异:从各年代来看,60~90年代的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729 mm、704 mm、599mm和649 mm,说明年降水量在80年代减幅最大,90年代后有所回升。
从各季节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序列来看,降水量减少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倾向率为每10年一28.356 mm,对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倾向率的贡献率为82%;相反,冬季降水量则表现出微弱增加的趋势,倾向率为每10年0.827 mm,表明山东省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夏季降水量减少所致。
1.3水、热匹配变化特点
山东省降水集中分配在农作物主要生长季节(4~10月),各年该期间的降水
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
从近40年水、热匹配条件总的变化趋势来看,虽气温有所升高,但降水量却有所减少,水、热匹配条件并无明显改善。
从各季节来看:春、秋季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均较小,故水热条件变化不大;夏季由于增温幅度最小,降水量的减幅最大,水热条件有所恶化,是一年中水、热匹配条件下降最明显的季节;冬季降水量稍有增加,同时气温上升明显,水、热匹配条件有所改善。
分年代来看:60、70年代,由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小,水、热条件变化不大;80年代增温幅度最小,而降水量为各年代中最低,是水、热匹配条件最差的年代;90年代不仅升温幅度大,且降水量较80年代有所回升,水、热匹配条件有较明显的改善。
2气候变化对山东省农业生产的影响
目前山东省农业生产依然是靠天吃饭, 不可否认气候变暖给山东省农生产带来了一定好处, 但带给农业生产更多的却是负面影响。
2.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气候变暖后, 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加快, 生长期普遍缩短, 将减少干物质积
累和籽粒产量。
在作物生长期缩短的同时, 养分积累时间的减少, 降低了品质。
特别是负积温减少, 不利于冬小麦越冬期期间的耐旱锻炼, 对小麦的品质有一
定影响。
降水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气温升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气温升高使蒸发量增加, 又会减小水分的有效性, 使土壤变干, 干旱发生的机率加大, 由于水分亏欠抑制了热量资源增加所发挥用, 某些粮食将减产。
异常冬暖易引发倒春寒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农业增产丰收将
产生显著影响。
2.2灾害性天气增加
山东省处于季风气候区, 降水的年内、年际变化大, 因此造成的旱涝灾害是山东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山东省多年平均因旱涝成灾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8% , 其中旱灾占17% , 涝灾占11%。
其中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春、夏季, 并且常常会春夏连旱, 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
2002 年, 发生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山东受旱面积为371万hm2, 其中重灾面积为123万hm2, 绝收面积30万hm2,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山东省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其中夏灾的发生频率最高。
由于连续阴雨天气, 造成收获的玉米发霉、变质, 有的
发芽, 品质下降。
山东自然灾害种类多, 经济损失严重, 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3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加
为适应气候变暖后生产条件的变化, 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 1)由于气候变暖使农业需水量加大, 需要灌溉的面积及灌溉量会大大增加; ( 2)气候变暖后, 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 加之土壤受旱, 能用于补充土壤有机质减少的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将受到限制, 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来满足作物的需要; ( 3)气温的升高还为幼虫的越冬和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
因此, 气候变暖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 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将增加; ( 4)极端天气及气候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 将威胁粮食生产, 为稳定粮食生产, 农业生产投资将大大增加。
2.4 土壤质量下降
气候变化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的流失, 加速了土壤退化、侵蚀的发展, 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自古山东省就是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由于气候变暖, 春旱加剧, 沙尘现象日趋频繁和严重。
气候的变暖还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 进而推动盐土向内陆地区扩展, 大片沿海及内陆临近区域土壤发生退化, 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结语:由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明显,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但研究气候变化研究只能其变化规律,并不能完全预防和抵御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同时,还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科研政策对策、农业技术选择和农业适应性政策措施。
以政策扶持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徐钰等《气候变化对山东省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廉丽姝《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王新《山东四季的划分及气候变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