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
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3.权力从其存在和作用的领域来划分,可分为私人权力和公共权力。
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
5.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及其水平,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和政治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
6. 政治投票不等于政治选举,前者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选举,还包括公民在罢免、复决等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7.在国家层次和范围内,政治权力表现为至高无上的和唯一的国家主权。
8.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
9.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
10.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的本质属性在于其阶级性。
11.以政党的法律地位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
12.195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尔蒙德首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13.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由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
14. 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公民不参加政治生活,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15. 政治事件可以说是政治社会化的催化剂,它会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16.政治革命的核心问题和政治特征是政治权力的变易。
17.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18. 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主体智力和体力的总和。
19.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存在过的统治分为两大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与多数人统治少数人。
20.剥削阶级国家的共和政体可以分为贵族共和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和总统共和政体。
21.按照政党是否掌握政权,可以把它们分为执政党、参政党和反对党。
22.政党制度由国体决定,是政体的组成部分,同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府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23.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这是与一般文化显著不同的特质。
24.政治革命的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
25.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色:一是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是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下设立国家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26. 政治改革是介于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之间的一种政治变革。
27.实行资产阶级一党制的国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西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28.资本主义民主主要包括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规定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9.暴力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战争。
30.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两种主要形式。
31.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8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2. 三权分立主要指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的独立与制衡。
33.近代社会的政治权利,主要表现为公民的自由权、平等权和参政权等。
34.政治改革以不损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现存的基本制度为前提。
35.政治管理在内容上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和社会后果。
二、单项选择题:1.第一个使政治学获得独立、同伦理学彻底分家的人是 [ ]A.亚里士多德B.马基雅维利C.马丁·路德D.马克斯·韦伯2.近代资产阶级主权理论的创始人是 [ ]A.博丹B.霍布斯C.洛克D.孟德斯鸠3.提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单独在几个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是 [ ]A.马克思B.列宁C.斯大林D.布哈林4.( )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
[ ]A.功利性权力B.合法性权力C.人格型权力D.强制性权力5.政治权利的根本特性是 [ ]A.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性B.阶级特性C.权利主体的自主性D.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6.( )是指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
[ ]A.政治投票B.政治选举C.政治表达D.政治接触7.国家契约说发源于思想家 [ ]A.格劳秀斯B.卢梭C.伊壁鸠鲁D.洛克8.根据( ),把历史上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 ]A.阶级分类法B.国家和社会的关系C.政治治理形式D.统治人数和服务对象9.把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君主政体的是 [ ]A.博丹B.孟德斯鸠C.洛克D.亚里士多德10.( )是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 ]A.英国B.法国C.德国D.意大利11.首先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的是 [ ]A.美国学者B.法国学者C.英国学者D.日本学者12.根据( ),政治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
[ ]A.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B.对政治文化功能的认识C.政治文化的历史演进D.人们的参政倾向和政治体系开放程度13.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从根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B.政治腐败C.阶级矛盾激化D.社会矛盾激化14.革命是教育和锻炼人民群众的大学校。
因此,( )指出:“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5.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制度的中心环节是 [ ]A.普选制B.议会制C.政党制D.分权制16.主张“精英民主理论”的是 [ ]A.熊彼特B.柯尔C.达尔D.卢梭17.当今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 [ ]A.一党制B.多党制C.两党制D.主从党制18.政治参与的主体是 [ ]A.全体公民B.普通公民C.政府官员D.职业政治活动家19.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 [ ]A.19世纪20 年代B.19世纪30 年代中C.19世纪30 年代末D.19世纪40年代末20.在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媒介是 [ ]A.家庭B.学校C.大众传媒D.社会实践三、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政治学2.政体3.卡里斯马(Charisma)4.政治心理5.利益关系6.政治参与7.国家契约说 8.政治社会化9.精英统治论 10.政治文化11.国家结构形式 12.政治冷漠四、简答题:1.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有何消极影响?2.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联系和区别。
3.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简述政治改革的作用。
5.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6.简述古希腊雅典政治民主的特征。
7.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8.简述政治统治的本质。
9.简述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10.简述政党的基本特征。
11.简述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2.简述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几种不同界定。
五、论述题:1.试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政治民主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基本途径。
2.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哪些?试分析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和程度不高的原因。
3.什么是政治改革?为什么说政治改革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相比,是一种难度更大的政治变革?4.什么是政治革命?为什么说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5.试论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6.什么是政治权利?如何理解“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语)?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实践性2.《共产党宣言》3.公共权力4.国家政权问题5.政治参与6.政治投票7.国家主权8.国家元首9.公民大会 10.阶级性 11.法律地位 12.阿尔蒙德13.政治人 14.政治冷漠 15.政治事件 16.政治权力 17.社会革命 18.能力素质19.多数人统治少数人 20.贵族;总统 21.参政党 22.国体 23.民族性 24.暴力革命25.国家特别行政区26.政治改革 27.法西斯;当代民族主义28.民主制度;民主权利规定29.战争 30.个别接触;院外活动31.参政 32.三权分立 33.平等权 34.统治阶级35.权力制约关系二、单项选择题:1.B2.A3.B4.D5.B6.C7.C8.A9.C 10.A11.A 12.C 13.A 14.C 15.B 16.A 17.B 18.B 19.D 20.D三、名词解释:1.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运用实证方法对个人或团体政治行为进行研究的西方政治思潮的总称。
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达到鼎盛期。
行为主义政治学没有统一的政治理论,各种学派林立,较有影响的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西蒙的决策理论、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等。
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政体,它是指统治阶级以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统治。
例如,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政治权力的一种类型,即人格型权力或影响力。
卡里斯马(Charisma)原指古代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是马克斯·韦伯把它引人政治学的。
在现代政治学中,具有人格魅力的政治家都被称为卡里斯马型的政治家。
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4.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主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5.利益关系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利益在内容上是人们对客观外部条件的反映,而形式上则是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因而任何利益都是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所以,利益关系主要是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
6.政治参与又称参与政治,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影响国家政权行使的活动,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国家立法过程的政治行为。
7.关于国家本质的一种学说。
这种观点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完善了这一学说。
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形成了国家。
8.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9.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
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精英统治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完成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V.帕累托(1848—1923)和莫斯卡(1858-1941)。
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的。
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
10.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