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对策港口物流活动是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依托贸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市场一体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港口正在改变传统单一的货物装卸运输功能,逐渐向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方向发展(张丽君,2005)。
港口物流是也是现代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综合物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汪长江,2007)。
港口物流是指以港口作为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平台,以建设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商贸后勤基地为重点,利用港口集货、存货、配货、多式联运的特长,以区域性经济为中心,发挥其对港口周边区域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活动(程言清,2007)。
任兴洲(2010)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港口物流服务不仅几乎涉及到港口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与港口周边甚至更大围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港口物流可以说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基础性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带动效应。
而衡量港口物流对城市发展的核心指标主要为对就业和GDP的贡献,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诱发贡献;直接贡献包括码头作业、码头建设、港口管理、转运物资的仓储业、代理业、直接运输业、船舶维修等。
间接贡献主要包括相关金融保险业,物资供应商和港口用户等。
诱发贡献是指港口直接和间接贡献的波及效应(贾大山,2006)。
1 国内研究现状1.1港口物流对经济的价值研究国内对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关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张树艳(2007)在《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硕士论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港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增加,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港口物流在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国际贸易、国民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聂琦(2000)也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到“港兴城兴,以港兴市”,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繁荣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谢丹(2005)也指出港口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赵珍(2008)具体提出了港口物流对经济的贡献有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和社会效益,港口本身就是一个生产部门,与社会经济各个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大超过了它自身的生产效益。
港口作为联系生产供销的纽带,在促进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合理的以港口为中心的物流体系,有利于对货源的集散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提高运输效率,从而有效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董明望,2008)。
而综观世界上的国际贸易港口发展史和城市发展史,发现港口物流的发展和所在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
世界上的许多先进港口,比如荷兰的鹿特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新加坡等都是凭借港口的优势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心的。
所以说港口物流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推动港口物流的进步,两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港口城市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胡云超,2009)。
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发展港口物流业能能够促进地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杜敏(2004)研究了港口物流对武汉经济腾飞的意义,指出发展港口物流业将带动武汉市的运输,货运代理,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企业的发展,并促进武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定量研究方面主要有宁涛(2003)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乘数模型两种方法分析了天津港港口物流对经济的影响,认为港口物流的发展能促进城市GDP的增长,就业率的上升,提升吸引外资的能力等等,最后得出了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具有推动作用。
王涛(2008)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了青岛港对青岛经济的影响,认为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黎谧(2009)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了我国沿海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以及港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邓萍(2010)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沿海五大港口群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测度进行了分析。
陈再奇,曹小曙,阎小培(2005)以广州港为例,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港口吞吐量与城市GDP增长的关系,得出吞吐量的增长能够促进GDP的增长,得出结论认为港口吞吐量的增加能够促进外贸业务的发展以及整个广州经济的发展。
1.2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影响的研究方法从以上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关于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定性研究比较多,定量计算的少,对于定量研究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建立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或运用投入产出法、数据包络法(DEA)等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但在计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但是,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的研究正在不断的发展与深化,也使得研究港口物流对地区经济影响变得更有意义了。
1.3港口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我国各沿海港口物流的发展速度较快,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在服务观念以及港口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环节薄弱。
二是信息系统存在“孤岛”现象,数据交互障碍重重。
三是港口物流效率不高,物流服务功能有限,物流成本偏高(赵刚,2009)。
因此,针对目前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赵刚(2009)指出未来我国港口的物流的发展方向应是加快装卸服务型港口向物流服务型港口的转换,通过物流链以及增值服务形成港口服务优势,以提高港口竞争力。
他还提出了发展港口物流的具体策略,一是从健全港口现代物流模式入手完善其职能;二是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三是强化港口物流服务的理念。
2国外研究现状相比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对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比较早,最早是美国在1953年对特拉华河港进行的每一吨货对地区经济价值的研究,这也是世界上有关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研究的首篇报告。
在20世纪80年代时,以美国海事管理局和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署为首的美国政府机关研究出了港口经济影响的计算模型,之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软件包(陈航,2009)。
Yochum和Agarmal将港口相关活动分为直接经济影响、间接经济影响和诱发经济影响三种类型。
而之后美国纽约港务局发布的研究报告《美国产业的经济影响》对港口产业及其乘数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港口的乘数效应是其直接效应的1.6倍。
另外,日本学者藤田在80年代的时候提出邻近港口的地区容易形成城市,且城市发展规模也越大,该理论主要揭示了港口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会形成港口城市。
国外关于港口经济的研究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方法不仅可以衡量港口经济在某一时点上的影响,而且能够研究港口在某一时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变化,关于港口物流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国外的学者主要论述了港口与工业布局以及地区经济联系的关系,说明了港口具有工业功能,而且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刘扬,2009) 。
Merelence Austine(1999)认为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指出了港口发展能为城市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主要作用是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提升进出口贸易量,促进城市GDP 的增长等等。
参考文献[1]张丽君.现代港口物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汪长江.港口物流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程言清.港口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张树艳.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5]聂琦.论港口在现代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D].上海:上海海运学院,2000.[6]谢丹.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学院,2005.[7]赵珍.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水运,2008(4):22-23.[8]董明望,刘苗苗.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型研究[J].商品储运与护养,2008(8):10-11.[9]胡云超.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10]杜敏.发展港口物流为武汉插上腾飞的翅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8):21-22.[11]宁涛.港口经济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学院,2003.[12]王涛.港口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13]黎谧.中国沿海港口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14]邓萍.港口物流与腹地区域经济相关性测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15]陈再奇,曹小曙,阎小培.广州港经济发展及其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5 (3):373-378.[16]赵刚.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导向浅析[J].集体经济,2009(9):127-128.[17]陈航.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18]刘扬.港口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19]Merelene Austine.Port Economic Impact Studies[J].Port&Harbors,1999.[20]J.I.Castillo. Dynamising Economic Impact Studies: The Case of the Port ofSeville. Document de trabajo.20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