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沟通。
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一、物联网概述1、物联网概述: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又名传感网,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物联网基本特点: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及其它各种的感知设备随时随地的采集各种动态对象,全面感知世界。
可靠的传送:利用以太网、无线网、移动网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实时的传送。
智能控制:对物体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真正达到了人与2.1、国外物联网现状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未来之路》一书中已提及物联网概念。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
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9年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其中物联网为“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已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日本现状日本u-Japan战略,希望实现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包括认证、数据交换在内的无缝链接泛在网络环境,100%的国民可以利用高速或超高速网络。
韩国现状韩国也实现了类似的发展。
配合u-Korea推出的u-Home是韩国的u-IT839八大创新服务之一。
智能家庭最终让韩国民众能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远程控制家电设备,并能在家享受高质量的双向与互动多媒体服务。
2.2、国内物联网现状2004年初,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授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为国内代表机构,负责在中国推广EPC与物联网技术。
4月,北京建立了第一个EPC与物联网概念演示中心。
200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实现用RFID出库扫描,商业企业到货扫描。
许多制造业也开始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尝试应用RFID技术。
今年8月7日,温总理在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
江苏省委省政府接到指示后认真落实总理的要求,热情拥抱“物联网”,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
无锡市则作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2009年8月24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访台期间解释了物联网概念2009年9月11日,“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传感网发展相关政策。
2009年9月14日。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之一。
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包括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等。
对于物联网在国内市场空间,权威机构预测,仅“产业排头兵”RFID领域,今年国内市场规模就将达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38亿元、读写器接近7亿元、软件和服务达到5亿元的市场格局。
而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今年就能创造约1000亿元产值,并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引擎。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2.3、物联网现实存在的问题1、基础物联网多系统集成问题2、技术标准问题网络层互联网有TCP/IP协议;接入层面协议类别多:GPRS、传感器、TD-SCDMA、有线等多种通道;物联网是基于网络的多种技术的结合,应该有相关协议标准做支撑。
3、地址问题每个物品都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就需要解决地址问题。
4、多种技术融合问题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等技术的融合问题一、物联网体系架构分层架构图一级:国家物联网管理中心,制定和发布总体标准,负责与国际物联网的互联,对地区物联网进行指导和管理二级:地区物联网管理中心。
考虑各地区的相对独立性,地区级物联网管理中心,分别管理各地区级的物联网,对本地物联网进行规划及管理及解析服务。
三级:行业物联网管理中心。
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各行业、各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管理行业内的信息及共享。
功能架构图:3.3、功能架构图说明接入终端、接入系统:包含信息源终端。
RFID事件、传感器事件、二维码事件等,通过因特网、无线网、移动网实现通信。
开放平台:体系架构中有个重要的开放平台,提供这样的功能:第一,终端管理,可以实时监控网络和终端的运营状况,精确表述故障原因;接入系统的管理,对接入系统的开放问题、接入问题、资源共享问题进行管理。
第二,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共享、信息智能交互。
第三,跟开发中间件结合,提供一个面向应用的开放的环境,开发人员只需要调API就可以进行开发,最终降低开发的难度,提高开发的效率。
这个平台还可以起到网关的作用,来简化终端和应用的接入。
因特网:系统联系的桥梁。
智能、自学习中心:控制系统的上、下层及中间环节的智能联系,使得物物联接具有人人联接的特性,保证物联网的智能特性。
上层应用:物联网本着服务政府、社会、行业和公众的目的,把整个社会以物联网的形式组织起来。
省略一、物联网的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
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M2M的产业包括:一是与感知物理设备相关的芯片、终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制造等相关产业;二是新的智能服务产业,包括商务、政务、公务和个人服务等等.物联网的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
与互联网相结合,可以实现所有物品的远程感知和控制,由此生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广泛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基于RFID的物联网产业4.4、物联网产业主导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但目前国内对究竟什么是物联网?谁来主导产业链的发展?没有统一的答案目前运营商涉足物联网主要可分为:智能传输通道和行业集成解决方案两种模式。
智能通道是指运营商在终端M2M以及应用平台上提供可靠的协议或者是模组和二次开发的环境,通过对移动网络专业性的理解和规模化运营的经验,来跟产业链各方合作,以达到共赢的局面。
智能通道模式下的共赢,实际上仍是以运营商为产业链主导。
但在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的限制下,当物联网涉及到远远超出通信行业的利益时,运营商能否一呼百应,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4.5、物联网产业瓶颈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是R FID、G PS等,广东在这方面的应用已经占到了5成,粤港合作和物流信息化是广东在‘物联网’产业中的独特优势”。
国内物联网产业面临的三大瓶颈:一是国内R F ID产业仍然以低频为主,在R F 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无法产业化;二是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三是实现物物互联的数据计算量庞大,需要更大的计算平台支撑。
在物联网中:传感是前提,计算是核心,安全是保障,网络是基础,应用服务是牵引。
另外,标准是支持物联网产业链的重要基础:如何统一终端和接入标准都是困扰运营商M2M业务发展的首要问题。
4.6、物联网产业政策2009年1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全国装备工业“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上首次明确了物联网应用示范方向。
他表示,传感网、物联网的发展将优先选择重点工业领域、基础设施、环保监测、公共安全、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同时,要加强TD-SCDMA与传感网的密切结合,推进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联想到当年“三金工程”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推动,示范工程的启动意味着尚处于产业初创阶段的物联网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中,传感网就已作为主要支持内容之一,加大了资金投入,启动了从总体战略到关键技术与设备等多项课题研究二、物联网应用应用实例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交通运输、其他三、物联网发展趋势网络从虚拟走向现实、从局域走向泛在。
未来几年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以及应用迅猛发展的时期。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成为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成为一个万亿美元级产业。
构建网络无所不在的信息社会已成为全球趋势,当前世界各国正经历由“e”社会过渡到“u”社会,即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UNS)的阶段,构建“u”社会已上升为国家的信息化战略,例如美国的“智慧地球”以及中国的“感知中国”。
“u”战略是在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上重点发展多样的服务与应用,是完成“e”战略后新一轮国家信息化战略。
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在anytime、anyone、anywhere的基础上,又拓展到了anything。
人们不再被局限于网络的虚拟交流,有人与人(P2P),也包括机器与人(M2P)、人与人(P2P)、人与机器(P2M)、机器对机器即M2M之间广泛的通信和信息的交流。
物联网带来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生活中的物品变得“聪明”、“善解人意”,通过芯片自动读取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物品会自动获取信息并进行传递,使得信息的处理——获取——传递整个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人类生产力又一次重大的解放。
条形码的普及花了30年时间,RFID要完全达到条形码的应用程度,还需要20年左右。
物联网的普及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