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课件

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课件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2008年:《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
试点内容: 1、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农户贷款
覆盖面; 2、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 3、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配
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4、在银行间市场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拓宽涉农小
农业银行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 司已于2009年初正式挂牌成立,服务“三农”和事业部 制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积极探索面向“三农”和商业 运作的有效实现途径。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 构试点稳步推进,为构建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 有益尝试。 小额贷款公司在各地地方政府主导下积极开展试点。截至 2010年6月末,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1940家,贷 款余额1248.9亿元。
6、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开展农户贷款流 程再造,促进农户贷款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
7、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 8、充分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有效分散和管理农业风险方
面的积极作用。 9、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合作,综合发挥银保服务“
三农”的功能作用 10、研究拓展涉农保险保单质押的范围和品种。继续探索发
4、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 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 纳税所得额时,按90%比例减计收入 。
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 原因
•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包括我国在内的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整体滞后于城市金融, 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本身的复杂性,农村金融需求与金 融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2010年:《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
主要内容: 1、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鼓励
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零售、批发等多种方式着力扩大 农村小额贷款投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 户联保贷款; 2、有效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大农村消费的资金需求 ; 3、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 4、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 贷款业务; 5、积极推动和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
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 原因
• 问题之一:金融供给主体不足,金融服务空白点依然存在
金融机构农村地区网点分布
农业银行农村地区网点分布
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 原因
• 问题之一:金融供给主体不足,金融服务空白点依然存在
截至2009年末,全 国2682个县(区)中已 有2372个县(区)开展 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 作,共为1.1亿农户建 立了信用档案。
已建立信用档案的 农户中获得信贷支持的 农户达6692万户,贷款 余额为9582亿元
支付体系
加快农村信用社和上 级联社间网络建设速度, 逐步建立农村信用社内 部支付结算网络,改善 支付结算渠道; 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 的支付结算网络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组织创新取得进展
小额贷款公司分布
300
机构数量(家,左)
贷款余额(亿元,右)
300
250
250
200
200
150
150
100
100
50
50
0
0
北京 河北 内蒙 吉林 上海 浙江 福建 山东 湖北 广东 海南 四川 云南 陕西 青海 新疆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以政策性保险为支持,以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为平 台,提供信贷服务。
信贷担保 创新 抵押贷款 创新
金融综合 服务创新
主要地区
全国
河南、湖 北、山东 等地 全国
福建、湖 南、山东 等地
安徽、河 南、重庆 等地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征信体系
基本建成覆盖农村、 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 库;
政策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
合作性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银行 邮政储蓄
农村信用社 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
村镇银行 贷款公司 农村资金互助社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 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 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 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 农村地区。
• 农村地区涉农贷款较快增长
2009年涉农贷款余额(按用途)
涉农贷款余额
1、农林牧渔副 2.农资和农产品流通 3.农村基础设施 4.农产品加工 5.农资制造 6.农田基本建设 7.农业科技 8.其他
余额(亿)
91418.9
19485.5 11417.4 12085.2 5176.4 2911.6 1198.8
3、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 务的便利程度。
4、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 5、按照“宽准入、严监管”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完善
和实施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市场准入扶持 政策。
6、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加金融资源向农村投放 的吸引力。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初见成效
2008年10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 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在中部六省和 东北三省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 分县(市)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
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 2008年试点经验基础上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农村金 融创新。
1、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市场化。 2、实行正向激励政策,对支农贷款比例高的农 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3、增加中西部地区和粮食及大宗农产品主产区 支农再贷款额度。 4、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实施财政税收优惠 和补贴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 逐步完善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货币信贷和财税 政策
第二章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第一节 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与特征
•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及其构成 宏观层次:法律、规章、监管 中观层次:服务支持体系与基础设施 微观层次:金融服役提供者 客户
• 二、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 农村政策性金融 • 农村合作性金融 • 农村商业性金融
• 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区别:经营目 的、组织成分、联合内容、管理方式的不 同
企业的融资渠道; 5、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电子
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6、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涉农金融服务质量和服
务效率。
配套政策: 1、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
服务方式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
2、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产品, 拓宽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分散农业贷款的信用风险.
309.0 38835
占比 100.00
% 21.31% 12.49% 13.22% 5.66% 3.18% 1.31% 0.34% 42.48%
2009年涉农贷款余额(按受贷主体)
涉农贷款余额 1.农户贷款 2.企业贷款
农村企业贷款
余额(亿) 91418.9 20132.9 63767 48673.3
《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 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金 [2009]31号
1、对上年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且达到 监管指标要求的贷款公司和农村 资金互助社,按上年贷款平均余 额的2%给予补贴;
2、对上年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存贷比 超过50%且达到监管指标要求的村 镇银行,按上年贷款平均余额的 2%给予补贴;
农村金融的体系构成
政策性金融
商业金融
合作金融
正规金融
准正规金 融 非正规金 融
农发行
农行、邮 储
小贷公司
农信社、农合 行
农村资金互助 社
各类农村信用合作组 织
ROSCA
分类一:从是否获得 政府或金融监管部门审 批监管的角度,农村金 融可划分为正规金融与 非正规金融;
分类二:从经营目标、 组织形式以及否承担政 策性功能的角度,农村 金融可大致分为合作金 融、商业性金融、政策 性金融以及非正规金融 等多种形式。
• 农村合作金融:按照合作制原则组建的金融组织形式;以 人的合作而非资本的合作为主;按照“一人一票”的民主 原则实施管理;服务对象以社员为主 ;
• 农村商业性金融:以追求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按照现代公司制原则进行内部管理,以股份决定控制权和 收益权。
• 农村政策性金融:由财政承担一定风险并给予一定利息补 贴的金融业务。
《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 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 行办法》财金[2009]30 号
《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4号
对县域法人金融机构 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含 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及 以下的分支机构,上年 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 增长超过15%的部分, 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 对上年末不良贷款率同 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 不予奖励。
• 农村非正规金融:也称民间金融,由于农村地区的正规金 融机构难以覆盖所有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群体,因此 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国外的非 正规金融有多种形式,例如储贷协会(ROSCA)、专业 放贷款人(money-lender),互助资金甚至高利贷等。
我国农村金融的体系
农村正规金融体系(银行类为主)
保险+合作社+信贷等模式
业务描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