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乐学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乐学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乐学课堂
发表时间:2011-01-10T16:47:31.430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单付平[导读]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构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课堂关系。

【摘要】:乐学课堂是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乐与趣的探究、发现、感知、互动,使学与教和谐交融,轻松推进,实现双赢,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导演,预设、驾驭,穿针引线,不断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又是演员,
参与质疑、释疑,和学生一起探究、合作,和学生一起共鸣,快乐获知,在不随意中达到和谐、融洽,共建一个乐学课堂。

【关键词】:构建小学语文乐学课堂乐学课堂是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乐与趣的探究、发现、感知、互动,使学与教和谐交融,轻松推进,实现双赢,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导演,预设、驾驭,穿针引线,不断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又是演员,参与质疑、释疑,和学生一起探究、合作,和学生一起共鸣,快乐获知,在不随意中达到和谐、融洽,共建一个乐学课堂。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特点,我尝试去做到以下几点:
一、融洽关系心心相通做学生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构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课堂关系。

特别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

每一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都是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

师生间只有融洽、只有合作,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

所以老师要热爱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好朋友,让学生真正喜爱老师,并把这种上情绪延伸到课堂。

同样,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要亲切,要儿童化,目光顾及每一个同学;课堂节奏要多变,动静结合,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问一问,演一演、比一比,让课堂不断活跃,高潮迭起。

我尤其重视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经常三言两语,从学生出发,从周围或现场情况出发,随机应变,设置富有悬念的提示,恰切的发问,调动学生的情绪,自然地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很快产生急于走进新课文的心理,从而整合出一个良好的开头。

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老师时时做学生的好朋友,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兴趣形成动力把时间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明确目的,提高自觉性,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享受。

布鲁纳说:“要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

”老师要引导学生认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及其特殊的审美表现价值,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之感,引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激发广泛的好奇心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产生兴趣。

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想象、记事,这些都为激发学生天真、稚嫩的好奇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所以要大胆还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想到哪里到哪里,能说什么说什么,轻易不可限制,否则,欲速则不达。

最后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和爱好是相通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通过一次次地感染,让小学生的感情升华,时有所悟,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

我在《丑小鸭》一课教学中,读丑小鸭离开家这部分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着躺在雪地上快被冻僵的丑小鸭,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阅读的感受。

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时候孤单过,体会孤单的滋味。

进一步深化理解丑小鸭离家出走去寻找朋友,寻找温暖,寻找爱的迫切心情。

同时感受丑小鸭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敢于拼搏的精神。

在情景中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三、大胆质疑创新思维让学生多说话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怀疑能让学生学会辨别,从而发现问题,建设小小新思想,启迪小小新发明。

构建乐学课堂,要求教师既要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合理地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多“点”质疑,提问老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

只要是想说的话,尽可能都说;只要说了,都算漂亮话。

学生从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角度点击、辐射课文内容,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带动语言、思维、理解、表达的多向发展,让学生的获知既个性化,又多样化。

四、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多锻炼
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寓教于乐,不厌其烦做示范,这是老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这样做,教师可以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给学生“开源”,促使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个顽石、一点水滴,都将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记忆,催生出新的思索和联想。

所以说,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我也是我教学的一部分。

五、人人归纳学会概括学生是主角
化长篇为短篇,学课文,编儿歌,人人归纳,人人概括,学以致用,使小学生的让理解才能逐级升华。

记得学生学完《凡卡》这个长篇文章后,根据课文内容,我先让学生试读,一人读一小句,见标点符号就停,按纵列座位挨个儿“接龙”,化整为零。

比声音清晰宏亮,比感情投入。

这样行进,似清泉流水,一贯到底,水到渠成,其乐融融。

最后,我要学生人人归纳、概括儿歌,他们都做了。

虽然不是上乘之作,但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几次琢磨,拙中见巧,大家一起为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修改,编成了“黄连苦,夜漫长,小小凡卡写信忙;心中的话儿说不完,穷苦的孩子哪有望?”短短几句话,描画了凡卡在圣诞前夜趁老板、老板娘去教堂祈祷的间隙,给爷爷写信诉苦求救的人间悲剧,抓了重点了显了美,点出了主题思想,震憾了心灵,营造出乐学气氛。

总之,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就要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畅想的蓝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乐学课堂,学生也才能真正拥有一个乐学课堂。

(山东省沂水县高庄镇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