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明确支持“南海仲裁案”裁决的新南海声明。
此后,中美竞争关系急剧向敌对方向发展。
7月以来,美国的双航母编队与中国海军同时在南海展开持续性大规模军事演习,23日蓬佩奥发表《共产主义中国和自由世界的未来》的讲话则更将中美敌对推向了尼克松访华以来未有过的紧张状态。
在美中先后关闭对方一个领事馆的紧张氛围下,双方在南海进行一场“热战”的可能性空前提高。
美国掀起的这轮南海攻势,既有助力特朗普大选的国内考虑,也有全面强化美中战略竞争以维持其霸权主导地位的长远战略考量,而中国的应对将直接决定美国南海攻势的政策效果。
因此,本文在分析美国的南海攻势及其炒作话题“南海热战”可能性基础上,结合当前南海中国维权形势就当下如何应对美国南海攻势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力图在战略战术兼顾的基础上管理好中美竞争关系且稳定南海局势。
一、美国南海攻势分析这次美国南海政策调整,是继2010年7月希拉里关于美国南海政策讲话以来又一次重大调整,其突出特点是强化了针对中国的以武力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进攻态势。
自2019年6月针对中国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战略研究报告》发布以来,美国进一步加大了在南海同中国博弈的强度。
2020年5月26日,美国白宫发布《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应对中国挑战的具体做法和相关政策,其冷战思维正如报告所言:“回归有原则的现实主义”。
同年6月26日第36届东盟峰会发表主席声明,强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解决海洋争端和“南海行为准则”上的基础性地位。
随后,美国双航母编队前往南海持续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宣布明确支持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裁决、反对中国断续线的新南海声明。
(一)美国新南海声明是希拉里2010年7月关于“美国在南海有重要国家利益”讲话的新发展,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并无根本性变化2010年7月希拉里关于“美国在南海有重要利益”的讲话明确指出,“提出权益的各方应根据海洋法寻求各自对领土及附带权利和海域权利的索求”和“根据国际法惯例,对南海海域提出的合理索求应当完全派生于按地貌特征提出的合理索求”,其实质就是针对断续线及其相关依据。
2014年12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否定中国断续线及其依据的报告《海洋界限:中国的南海主张》,指出中国的权利声索无视海洋法。
该报告表明,美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明确宣称,要以自己对海洋法的理解为中国的南海政策确定标准。
“拉森”号事件以及“南海仲裁案”裁决期间,美国以实际举措践行其南海政策。
2020年7月蓬佩奥关于南海问题的声明,是美国近十年来一直执行的南海政策的继续,最明确的特点就是立场更加明确,在支持菲律宾等国的南海立场上不再遮遮掩掩。
(二)美国此轮南海攻势是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的又一次运用,其近期根本目的在于从中国获得更多的经贸妥协美国这次的南海政策调整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其实质是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的又一次运用。
这轮南海攻势就政策源头,可追溯至前述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战略研究报告》,具体的政策起点则是2020年5月26日美国白宫发布的《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
在中美竞争关系急剧紧张背景下,加之2019年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南海摩擦不断,美国力图通过战略上打“新冷战”,战术上以“南海热战”讹诈,迫使中国单方面坚持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并尽快做出更大让步。
蓬佩奥等并非不明白,一场有限海上冲突始终面临目标与手段不匹配的难题,还得面临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最终得不偿失。
美国现政府兵行险着的直接目的,一方面是期待通过非理性模式打乱中国阵脚,从而收获中国现实的经贸妥协,另一方面是期望通过切实可信的执政业绩扭转特朗普连任总统选情民调大降的趋势。
(三)美国南海攻势的长远目标是力图离间中国与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关系,打乱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节奏“南海仲裁案”裁决以来,中国与菲律宾迅速恢复良好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展顺利。
2019年东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抗疫期间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密切,中国和菲律宾等的良好关系虽然有南海争端的干扰,但依然能够维系。
这对于在中美南海博弈格局中处于守势地位的美国不利。
任由上述趋势发展,则美国的确会被和平逼出南海。
2019年以来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南海摩擦有所增加,菲律宾等国对中国的不满反弹。
美国此时明确支持菲律宾等国,不仅打出“法律牌”,还接着打出“意识形态牌”。
美国力图以法律和意识形态划线,将包括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在内的东盟国家拉到自己这一边和中国长期对抗,其根本目的就是破坏中国和菲律宾等南海声索国当前趋于稳定的关系,增加“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困难,从而为中国周边环境和中长期发展制造障碍。
(四)美国南海攻势有迫使中国陷入军备竞赛陷阱、使东南亚怀有中国企图对其实行强权政治的疑虑,以己之长击中国之短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裁决是两强对峙发展为美弱中强的转折点,当时中美在南海的军事演习举措表明:是中国而不是美国更愿意在维护南海权益问题上意志更坚决。
已经选择和中国缓和关系的菲律宾,与难以从美国那里得到更多支持、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加依赖中国的越南此后更倾向于争取中国的经济支持,在南海争端上力求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维护现状。
此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实现了对南海局势的引领。
而美国同期在东南亚的经济影响持续大幅下降,维持其南海存在的唯一手段就是花样翻新的南海“航行自由行动”。
美国意识到自身经济影响力短时期难以与中国匹敌,因而将武力手段发挥到极致,意在迫使中国为维持其南海引领地位而不得不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
中国军事实力本来就远超越南等国。
一旦中国在南海进行匹敌美国印太舰队实力的军备竞赛,美国会很容易利用其控制的国际媒体给中国戴上“针对东南亚的军事强权”的帽子。
结果,中国有同时陷入军备竞赛和被东南亚敌视的险境,中国花费巨大投资与心血建立起来的南海引领地位将有坍塌的风险。
二、关于“南海热战”的可能性分析在美国的南海攻势中,“南海热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南海热战”作为其实现政策目标的话题炒作手段,其目的并非一定要在南海同中国进行一场规模可控的武力冲突,而是希望从中国的应对失当中收获来自中国的经贸妥协以及更重要的战略目标——使得中国在南海长时期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从而恶化中国经济稳定与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
(一)武力袭击中国军队驻守岛礁的可能性美国是二战以来一直雄踞世界第一的军事大国,其军事作战特点向来是公开明确,很少突然袭击。
自美西战争以来,美国还没有主动挑起大国战争的先例。
如果美国上下一致认定中国是美国当下视之为可与拉登恐怖主义分子那样急迫的、需要立刻予以打击的敌对力量,只袭击军事、政治意义极为有限的解放军士兵驻守的岛礁,显然犯了战争手段与战争目标严重不一致的错误。
而且,袭击这些多年以来由中国军队驻守的岛礁明确挑战联合国关于领土主权的相关原则,是明确无误的侵略战争行为,必然招致中国空前规模的报复,世界大战将可能因此而起。
这不是蓬佩奥之流愿意看到的、可以控制的。
那么,根据这个并不存在的假设推演的后果表明,该可能性为零。
(二)武力轰炸无人驻守岛礁的可能性黄岩岛被认为是最合适的轰炸目标。
2012年中国恢复对黄岩岛的控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该岛礁无人驻守。
迄今为止,黄岩岛依然无人驻守。
美国对一个无人驻守的黄岩岛展开轰炸,其物理后果就是将其由岛礁变成暗礁。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人为力量改变的岛礁只能享有其作为自然状态的法律权利。
美国的轰炸无损黄岩岛的法律权利,但该行为比“拉森”号事件更触犯中国的尊严。
中国的回应无外乎是更强烈的反美民族主义,或者击落执行轰炸任务的美机。
这种激怒中国的做法,并不比关闭又一个中国的领事馆更经济合理,虽然会引发国际舆论对其违反国际法的批评且连带也损害了菲律宾的权益,但由于突出了美国对华战略对抗的武力威慑优势,有迫使中国与之展开军备竞赛的战略考虑,因此有一定的可能性。
(三)摧毁美济礁等改善性岛礁的可能性中国南海维权以来最为耀眼的成绩就是美济礁、渚碧礁和永暑礁等的建设工程。
这三个岛礁现在具备的军民两用能力,在美国看来是根本上扭转了对中国不利的南海实力分布。
这三个岛礁属于美国蓬佩奥讲话明确反对的断续线内容,在菲律宾一直坚持的“南海仲裁案”裁决内容之中,和越南坚决反对的万安滩油气勘探联系紧密。
南海岛礁建设被十九大报告列为国内建设的突出成就,对其进行的摧毁性打击固然有包括“南海仲裁案”在内的各种所谓“支持”,但由此必然引发的中国空前规模的反击却不可能不让美国决策层非常谨慎。
美国不在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裁决当时开展军事行动,而在四年后自身备受新冠疫情打击的不利情况下轻启大国战端,于理不合;而且不可能全身而退,相反可能直接导致中美大战。
这种做法固然符合美国军事作战特点,但却犯了“大国战略对抗在核时代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性错误。
因此,这种方式没有可能性。
(四)“南海热战”的目标指向是破坏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在内的南海和平稳定环境,使中国发展后继无力与“南海热战”相伴随的是美国印太舰队在南海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军事演练。
2020年7月以来,美国双航母编队在南海、印度洋进行了多场针对性极强的军事演习,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也加入其中。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也在南海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
与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决前后美中军事演习错开时间、强化沟通交流根本不同,两国这次实力展示是在同一片海域、同一时间,而且彼此均是态度强硬,完全不再顾忌对方以及南海局势。
美国明确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支持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尼的南海立场。
同年7月28日,美国与澳大利亚达成《2020年美澳部长级磋商联合声明》,声称两国合作将围绕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安全、双边防务、区域协调和南海等问题展开。
同时,美国强化了各类侦察机在南海活动的密度。
在中国做出合理正当防卫的情况下,中美南海大规模武力对峙被大肆渲染。
如果这种武力冲突风险极高的对峙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即使没有武力冲突,也足以迅速恶化中国及南海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和平稳定环境,使得后者发展无以为继。
事实上,与“新冷战”性质极强的《共产主义中国和自由世界的未来》的讲话相联系,一幅关于“新冷战”的地缘政治地图很容易被联想起来——“新冷战”的帷幕已经从南海沿南向北(日本)、沿北向西(印度)缓缓拉起。
蓬佩奥之流正力图使得该地图成为现实,他们已经朝该方向塑造南海局势。
鉴于越南等国的回应非常谨慎,美国将进一步强化在南海的外交和军事攻势,中美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断加大。
另外,美国自导自演的、受美国掌控的“南海热战”依然有可能性。
但这样一场“南海热战”至少要满足如下条件:(1)相较于美国印太舰队实力,中国在南海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不堪一击;(2)中国对东盟外交彻底失败,东盟已经做好与中国经济脱钩的相关准备;(3)中国内政混乱,维权斗争意志动摇;(4)美国内各政治力量就近期使用武力遏制中国达成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