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地利

奥地利

1、萨尔茨堡城历史中心简介:萨尔茨堡是奥地利萨尔茨堡州的首府,奥地利第四大城市,也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萨尔茨堡州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交界处。

萨尔茨堡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南面是高山连绵,北面却是一马平川,最近的高峰是翁特峰,海拔1973米,距离市中心仅5千米。

萨尔茨堡是一座山城,市内有多座原始的山丘,包括要塞山(542米)、蒙西斯山(540米)、莱恩山(511米)和卡布金纳山(640米),是欧洲绿化覆盖率最高的中心城区。

著名萨尔茨堡要塞坐落在要塞山上,是萨尔茨堡城市的标志。

要塞长250米,最宽处150米,是中欧现存最大的一座要塞。

要塞是由大主教格布哈德从1077年开始建造的,但他因为不忠实于亨利四世而被驱逐,没有亲眼见到要塞的完工,最终是由格布哈德的继任者们完成了萨尔茨堡要塞的工程。

要塞高达的120米,至今仍俯瞰着整个萨尔茨堡城。

萨尔茨堡是一座旅游城市,城内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代表是萨尔茨堡天主教堂和米哈贝尔花园。

萨尔茨堡有着众多城堡和宫殿,城市中央有一座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他的情人所建造的宫殿和花园,名为“米拉贝尔宫”,意思是“惊人地美丽”。

萨尔茨堡大教堂重建于1614年至1628年,是阿尔卑斯山北侧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

圣彼得修道院是德语区内的第一座修道院。

诺恩贝尔格的贝内迪克汀嫩修女院是全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女修道院。

在城市建筑景观中,尖塔、圆屋顶和钟楼显得十分突出。

经过不断的美化和修饰,整个城市变成了罗马风格、哥特式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等各种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体。

“粮食胡同”是萨尔茨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就出生在这条街上的9号,莫扎特一家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773年离开萨尔茨堡。

现在莫扎特出生的楼房中是莫扎特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

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和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

萨尔茨堡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45年萨尔茨堡获得城市自治权。

公元5世纪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圣彼得修道院。

699年巴伐利亚公爵将这座城市献给了鲁佩特主教,鲁佩特因而成为圣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长,此后也成为了萨尔茨堡的主保圣人。

“萨尔茨堡”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755年,因附近的盐矿和城堡而得名。

739年萨尔茨堡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

798年4月20日,应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的请求,教宗利奥三世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几乎整个老巴伐利亚地区,即下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如今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

此后萨尔茨堡先后曾是属于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

17世纪初,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认为萨尔茨堡是一座理想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对其大兴土木,现在的萨尔茨堡老城的外貌风格就是从当时留下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当萨尔茨堡还是大主教统治下的一个城邦的时候,就一直在尽力保护那些建于中世纪至19世纪的珍贵城市建筑。

在她广为人知之前就以其火焰样的哥特式艺术吸引了大批工匠和艺术家。

后来,意大利建筑师文森佐·斯卡莫齐(Vincenzo Scamozzi)和山迪尼·索拉里(Santini Solari)为这里带来了大量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通过他们的作品,这个城市也得到了更大的知名度。

也许正是这种南北欧艺术的交融才成就了萨尔茨堡最著名的天才——乌夫冈·阿马戴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从那时起至今,他的名字便一直和这个城市联系在一起。

2、申布伦宫和花园简介:申布伦宫又称为“美泉宫”,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北部,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

3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森林,1569年,马克西米连二世在此修建了一所猎宫。

1619年,马提亚斯皇帝打猎至此,口干舌燥之际,喝了这里清凉甘甜的泉水,美泉宫因此而得名。

现在美泉宫左侧的花园中还有一座雕像,美泉女神抱一水瓮,水瓮中泉水潺潺。

后来,美泉宫被土耳其入侵者破坏,1683年,取得对土耳其军队的胜利后,利奥波德一世委托建筑师菲舍尔•冯•埃尔拉赫设计一座夏宫。

最初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在各方面都超过法王路易十四的凡尔塞宫,但因资金短缺,这项计划未能实现。

大规模删减后,这座建筑于1700年正式开工。

玛丽亚•特雷莎女皇执政时,这里成为皇族最喜爱的夏宫,许多重要国事活动在这里举行。

1743年,玛丽亚•特雷莎女皇授命建筑师尼古拉斯•帕卡西在夏宫设计一座宫殿。

由于地位显赫,皇室成员要拥有一座象征性的豪华建筑,这就是葛洛丽叶特宫,号称可以远眺整个城市和维也纳森林以外的景色。

帕卡西的作品整体效果和谐,是奥地利洛可可建筑最完美的代表。

在很多方面,申布伦宫都被认为是整个时代的象征和一种处世的生活态度。

皇宫外部颜色是所谓“玛丽亚•特雷莎黄”,与百叶窗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代表,与哈布斯堡皇旗的黑黄相间一样经久不衰。

申布伦宫共有1441间房间,整座皇宫的建筑豪华壮丽,且精雅细致。

在宫殿内部的镜厅里,年轻的莫扎特曾举行了第一次皇家独奏音乐会。

宫内还有两间屋子是专门陈设中国青花瓷器和福建漆器,反映了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对来自东方的器物的偏爱。

陈列中国瓷器的屋子名为“蓝宫”,玛丽亚•特雷莎女皇秘密餐厅。

1918年,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就是在这里签署了退位诏书。

弗兰茨一世和皇后希茜公主曾住在这里,他们的卧室里挂着由著名画家winterhalter所创作的希茜和丈夫的画像。

希茜公主以其美貌征服了奥地利,她的人生悲剧也引起广泛的同情。

电影《希茜公主》主要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美泉宫还有建立于1752年的动物园。

洛特林格皇帝被召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驸马,但不许他干涉女皇的政务。

无所事事的皇帝就养起鸟来,成立了自家观赏的动物园。

后来亲朋好友及邻邦投其所好,馈赠珍禽异兽越来越多,成了动物园。

这座动物园是欧洲最古老的动物园,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动物园。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从18世纪到1918年,申布伦宫殿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君主的住所,由建筑师约翰·本哈德·菲舍尔·冯·埃尔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和尼古拉斯·帕卡西(Nicolaus Pacassi)设计建造,到处都有极其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和花园一起的,还有建于1752年的世界上第一个动物园,包括一系列风格奇异的巴洛克式建筑以及各类艺术典范。

3、哈尔施塔特-达特施泰因·萨尔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观简介:哈尔施塔特-达特施泰因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东部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

萨尔茨卡默古特是奥地利的一个度假区,它从萨尔茨堡到达赫施泰因山山脉,跨越上奥地利州(80%)、萨尔茨堡州(7%)和施蒂利亚州(13%)。

当地主要河流是多瑙河的支流特劳恩河。

“萨尔茨卡默古特”的意思是“盐业商会的产业”,盐业商会负责管理哈布斯堡帝国的盐矿。

哈尔施塔特城是这片美丽地区的文化中心,座落在达特施泰因山脚下,哈尔施塔特湖畔。

历史上哈尔施塔特-达特施泰因是商业和矿业城市。

公元前2000年末期,由于盐矿的开掘,此地开始有人居住。

在萨尔茨堡河谷发现了大量古迹,散落在今天哈尔施塔特城附近。

由于盐矿业的发达,这一地区很早就取得了经济繁荣。

大量优质建筑和艺术品遗迹表明了这一点。

众多考古遗迹最终使得哈尔施塔特被确定为欧洲铁器时代的发祥地。

哈尔施塔特城沿着萨尔茨堡山脚下与哈尔施塔特湖之间的狭长地带伸展开来,从米尔巴赫开始,几个世纪积聚的矿渣堆一直延伸到湖水中,形成人工高地。

晚期哥特式建筑围拢着三角形集市,显示这是哈尔施塔特的中心。

旁边是天主教的圣玛丽教堂,它在1750年的大火中未遭破坏。

与此对应,城市南部主要是18世纪,特别是1750年以后建造的晚期巴洛克式建筑。

典型的哈尔施塔特建筑,狭窄而又高高耸立,与市内布局相得益彰。

此外还有一些中世纪晚期的杰出建筑,如建于13世纪末的地下盐矿保护设施。

哈尔施塔特-达特施泰因·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是秀美异常的文化景致与重要的科技影响力的杰出体现。

萨尔茨卡默古特以湖泊闻名,这里共有76个湖泊,像珍珠项链般串在一起。

哈尔施塔特湖清流透底、闪烁着金光,在高山峡谷之中,象一条宽阔的绿色绸带。

依山傍水的巴洛克式建筑紧挨着陡峭的高山斜坡,这些建筑物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程度,足以与这里的湖光山色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在萨尔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秀美的自然景观中,从史前时代起就有了人类活动。

早在公元前2000年,人类就开始在这里开采盐矿。

一直到20世纪中叶,这项资源一直是该地区繁荣昌盛的基础,这里的繁华从哈尔施塔特城(Hallstatt)的精美建筑中可见一斑。

4、塞默灵铁路简介:塞默灵铁路在山区铁路中无可争议地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第一条穿越高山地区的铁路线,拥有众多的桥梁和隧道,因此被视作是征服自然的象征。

在这条铁路线上行驶从始至终你都可以欣赏高山地区的美景。

这条铁路线建于19世纪中叶(1848-1854),当时的人们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在结构设计还是在建筑施工上,都没有修建过如此大型铁路的经验。

塞默灵铁路至今仍作为奥地利铁路的主要干线正常运行。

它是南部维也纳到的里雅斯特(现在位于意大利)铁路的一段(75-116.7公里)。

这条长约42公里的铁路在塞默灵关口穿过阿尔卑斯山海拔898米的山顶,这一高度直到1860年都是世界上公共铁路所达到的最高点。

因为当时的铁路工程还处于幼年时期,人们为了铁路的顺利完成,在修建前的五年准备了一些配套工程,并做了一些测试。

人们在可能出现险情的地方做上标记,计划采取四种不同的方法施工。

虽然铁路头尾两端的空中直线距离仅为21公里,但是必须修建一条两倍于此的铁路(41.7公里),以便克服山区459米的高度差,为此还要修建16个大型的高架桥和15个隧道。

1851年通过竞争,蒸汽动力机车被采用,它成为火车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这项工程由卡尔·里特尔·冯·盖加设计,并得到奥地利国家铁路局埃尔梅内吉尔多·里特尔·冯·弗兰切斯科尼的支持。

塞默灵铁路不仅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塞默灵地区的开发。

它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成为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塞默灵铁路是在地形复杂地区修建铁路的典范,以其高质量和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于1998年被评为世界遗产。

它是第一条被批准成为世界遗产的铁路。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塞默灵铁路建于1848年到1854年,穿行于崇山峻岭中,全长41公里,是最伟大的土木工程之一,也是铁路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