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下午)好!欢迎大家指导我的说课。
今天, 我说课的题目是摩擦力(板书)。
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请看我对教材的理解:一.教材分析(板书)
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
1.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之一。
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同时,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科学的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及产生条件;
(2)了解摩擦力的分类;
(3)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让学生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过程,进一步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其探究过程;难点是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及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分析完了教材,接下来请看我的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
二.教法学法(板书)
施教之功,重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贵在育人。
引导转化指的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为一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指导学生采用领悟式、探究式与合作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导趣、导思、导法、导成;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善学;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不仅爱学物理,还要会学物理,最终学会物理。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将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需要,我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弹簧测力计、玻璃球若干、筷子、塑料盆等。
说完了方法,准备好了实验器材,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一下——教学程序
三.教学程序(板书)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从:1.趣味游戏,引入新课;
2.动手探究,新课教学;
3.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4.归纳总结,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进行我的教学。
首先是:趣味游戏,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大约用五分钟。
我将装有玻璃球的塑料盆和几双筷子放于讲台上,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夹玻璃球比赛,时间为30秒,比一比,看谁夹的多。
游戏做完后,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由学生讨论回答,从而引入课题——摩擦力(板书)。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领略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引入新课之后,就进入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动手探究,新课教学。
这一环节大约用30分钟。
本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脑、眼睛、嘴巴等,我会让他们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读一读。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因为学生刚接触摩擦力,而摩擦力的定义和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化解难点,说明什么是摩擦力,我会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活动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
1.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2.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3.保持手不动,且不用力推或拉。
分别感受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告诉学生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做所感,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由我总结后写在黑板上: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这样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强化了学生对摩擦力定义的理解和记忆。
接着我先从定义入手,通过讲解、举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及其分类。
强调摩擦力的方向不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而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并告诉学生滑动摩擦力是初中学习的重点。
为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我会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到此,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会抓紧时间进入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先引导学生思考:力有三要素,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已经分析过了,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我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后,我会向他们说明,初中阶段只要求我们对二种猜想进行实验探究: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所受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探究其他猜想。
有了猜想,我会引导学生议一议:利用所给器材,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些猜想呢?在此过程中,我会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予以修正和补充;强调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提醒学生在探究某一因素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要保证其它量不变,即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等等。
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讨论以及我的点拨,最终制定出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和数据表格。
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清楚后,开始分组实验,深入探究。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
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适时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实验完成后,我将用投影仪展示各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学生共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读一读。
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引导学生对有益、有害摩擦进行分类,并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印象,我将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摩擦力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无处不在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为此,我安排了第三个环节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大约用5分钟。
我选择了三道习题,分别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与方向;摩擦力的种类;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等方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样安排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掌握较薄弱的地方在小结时加以强调。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的最后我将用大约5分钟时间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收获的知识、方法、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最后我设计了两道作业题: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写出调查报告。
(2)、以“没有摩擦的世界”为题,写一篇科幻小论文。
这两道题紧密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与巩固。
随着教学程序的结束,我的说课也进入了尾声,请看我的板书设计。
四.板书设计(板书)
板书是教师艺术的奇葩,应融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为一体。
摩擦力这节课,知识点、信息量大,初学者容易感觉混乱。
为很好的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我采用提纲式与条目式相结合的板书形式。
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方便了学生的记录,又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