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题及答案1、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5、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改善人民生活)。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生产力)。
10、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11、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13、作为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的是(党内民主)。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15、科教兴国战略形成的理论依据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当前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8、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19、(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0、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
2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
2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27、(经济发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2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30、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31、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2、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保障发展的(普惠性),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出现两级分化。
33、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产出,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
34、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的(持续性),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止发展不能永续。
35、我国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已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36、科学发展观认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37、“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意思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8、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9、(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最高理想和根本宗旨的集中概括。
40、党的根本建设(思想理论建设)。
41、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条件)。
42、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43、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4、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是(人的发展状态)。
4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函包括(全面满足人的需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挥人的才能)。
46、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归人民共享)。
47、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
48、(就业)是民生之本。
49、(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一、单项选择题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发展;B、以人为本;C、统筹兼顾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发展;B、以人为本;C、统筹兼顾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以人为本;B、全面发展;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以人为本;B、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6.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出来的?()A、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是在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C、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8.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美元。
A、800美元;B、1000美元;C、1200美元9.以人为本的“人”指()。
A、人民;B、人民群众;C、最广大人民群众10.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A、生存状况/成长空间/成功指数;B、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C、生活状况/发展空间/健康指数11.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
A、人的全面发展;B、经济发展;C、社会发展1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A、集中反映/关键特征/必然要求;B、集中表现/主要特征/基本要求;C、集中体现/本质特征/根本要求13.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和(),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A、主体地位/首创精神;B、重要地位/创新精神;C、首要地位/创业精神14.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
A、经济发达;B、经济社会发展;C、解决温饱15.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的竞争。
A、经济实力;B、军事实力;C、科技实力16.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5年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位。
A、4;B、5;C、617.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的基础上。
A、优化结构;B、提高质量和效益;C、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18.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是()。
A、统筹兼顾,各得其所;B、从中国实际出发,“灵活性”和“创造性”相结合;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9.“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和()。
A、本质要求/着力点/实现途径;B、必然要求/落脚点/实现途径;C、内在要求/切入点/现实途径20.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
A、推进经济结构调整;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C、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1.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是()。
A、扩大内需;B、扩大投资;C、扩大消费22.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
A、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B、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C、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以()为导向。
A、市场;B、高新技术产业;C、服务业24.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个“一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A、三;B、四;C、五25、从()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
A、2004年;B、2005年;C、2006年2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工业发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的方针。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B、“多予少取放活”;C、积极统筹27.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A、根本任务;B、中心任务;C、重要任务28.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A、根本任务;B、中心任务;C、重要任务29.要按照()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A、节能、节水、节材、节地;B、以工促农、以城带乡;C、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3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A、社会发展规律;B、市场规律;C、运动规律31.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
A、经济实力;B、科学技术;C、自主创新能力3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键。
A、科技;B、人才;C、教育3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核心。
A、科技;B、人才;C、教育34.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基础。
A、科技;B、人才;C、教育35.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A、不足;B、相对不足;C、充足36.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A、生态经济;B、循环经济;C、市场经济37.实行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
A、节约为主,开发为辅;B、开发为主,节约为辅;C、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38.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