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程的基础
3. 赫尔巴特的统觉论与观念心理学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最早把教育学建立 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
在他看来,旧的心理学用官能来解释一 切,而新的心理学须以观念的运动来 解释一切。
赫尔巴特把由个别观念构成观念体系的 过程,称之为“统觉”,即用已有的 观念去解释和融合新的观念的过程。
J.F.Herbert
统觉形成过程示意图
1. 行为主义与课程
❖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华
斯
生
金
纳
1. 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 它的理论目标就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 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 加强。课程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 ,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课程 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 洛克的形式训练说
❖ “我们天生就有几乎能做任何事情的 诸多能力,……但这些能力只有经过 锻炼才能给予我们做任何事情的能力 和技巧,并把我们引向完美。”
“教育的事情,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一门学科, 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使他们 有能力学会这门学科。”
与此适应,课程上重视数学和古典语言。
布鲁纳
(3)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逐渐分化与整合协调
❖ 如果说布鲁纳更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 的话,那么奥苏贝尔则更关注学生的 认知结构。他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 已知的内容”,因此他强调课程内容 应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 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据此他 提出了课程设计的“逐渐分化”原理 和“整合协调”的原则。
心理学历来对学校课程具有重大影响,心理学的原理及研究成果, 常常被用来作为各种课程抉择的依据。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指 出“心理的考虑也许会遭到忽视或推在一边,但它们不可能被排除出去。 把它们从门里赶出去,它们又从窗子里爬进来”,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
心理学与课程一、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 ❖ 二、当代心理学流派与课程 ❖ 三、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繁,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划分成小的单元;③课程实
施上强调学生的积极反应及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④主
张采用各种教学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过分依赖于对实验室学习的 分析结果,把人类学习的过程描述的过于简 单、机械。
❖ 课程专家塔巴(H.Taba)说:“行为主义在受 限制的实验情境中获得的比较‘科学的’观 察结果,不能用来理解或知道性质复杂的学 习。如认知过程的发展或态度的形成等。”
❖ 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某 种反应(行为主义),而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 重建或重组。因此,认知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不是行 为发生的频率,而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2)布鲁纳:学科结构与螺旋式课程
❖ 布鲁纳认为,“给任何特定年龄的 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 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 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因此他主张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 基本结构,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 呈现方式应与儿童的认知结构相一 致。由此,他提出应螺旋式编制课 程。
2. 认知心理学与课程
❖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米勒、布 鲁纳、皮亚杰、奥苏贝尔等。
Miller
Bruner
Piaget
Ausubel
(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行为始终是建立 在认知的基础上的。所以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 是学生处理环境中各种事件的内部心理活动,并试 图解释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第一章 课程的基础
❖ 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些 基本领域。
❖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 法,但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 课程的基础,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
第一章 课程的基础
❖第一节 课程与心理学 ❖第二节 课程与社会学 ❖第三节 课程与哲学
第一节 课程与心理学
2.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强调反应后的刺激,即强化。并将
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在他看来
,教育工作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据此他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
案。
B. F. Skinner
新行为主义者通过关注“怎么教”进而延伸到“教什
么”,即课程问题。根据新行为主义者的观点,①课程
目标主要就是行为的塑造;②课程内容的安排应由简到
统觉(Apperception) ,就是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 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 赫尔巴特的“观念联合”说对官能心理学 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影响了他的课程思想 。主要表现有三:
1.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官能,而在于 提供适当的观念来“充实心智”。
⒉ 应根据儿童多方面的兴趣来决定课程 内容。
Ausubel
“逐渐分化” 与“整合协调”原 则
❖ 所谓“逐渐分化”是指先呈现一般的、 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逐渐呈现越来 越具体的概念。
一、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 察
❖ 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与灵魂三分法 ❖ 洛克的形式训练说 ❖ 赫尔巴特的统觉论与观念心理学
1.亚里士多德的年龄分期与灵魂三分法
❖ 在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心理学 引入对教育的讨论:①最早设想按照儿 童年龄特征来划分教育的阶段,并依此 设置相应的课程。②对人的各种心理官 能进行分析,得出人的灵魂有植物灵魂 、动物灵魂和理智灵魂三种,与此相对 应的有三种教育,即:体育、德育和智 Aristotle 育。他对各种心理官能的分析为后来官 能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⒊ 应重视教材的排列和教学的步骤。
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
❖ 官能心理学与观念联合论以及建立在二者基 础上的形式训练说和实质教育论,曾在学校 课程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毕竟处于“前 科学”阶段,有争议。
❖ 思考题:学习奥数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 维能力?
二、心理学流派与学校课程
❖ 心理学自发轫起,从来就没有形成过一 个大一统的体系,而是各种理论流派纷 呈。当今学校课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 与各种心理学流派结下了不解之缘。其 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心 理学与学校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