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4 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案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50 分)本卷共22 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共12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4 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是()A.溺.爱亲昵.匿.名无法比拟.B.汲.取觊.觎社稷.放荡不羁.C.痊.愈鬈.曲颧.骨得鱼忘筌.D.纨.绔挽.回蜿.蜒莞.尔一笑2. 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没有错别字的是()记忆中,王老师总是以①独出新裁..时,....的方式,带领我们②翱游..于知识的海洋;③闲暇她时而与我们④谈笑风声....,时而与我们语重心长。
如今,我们虽已毕业多年,但王老师的⑤谆谆..教诲,一直⑥铭刻在我心中。
A. ①③④B. ③⑤⑥C. ②④⑥D. ①②⑤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昨天,微电影《无翼鸟》的点击量已经达到了10 万次。
②阿根廷队凭借这个颇有的进球夺得了这届大赛的冠军。
③只能作出这样的一个发现,已经是幸福的了。
A. 截至争议即使也B. 截至异议既然就C. 截止争议既然就D. 截止异议即使也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A. 在田间,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蔬菜(如韭菜、大葱)的叶子是直立的。
B. 可能因为年龄小,以前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正含义。
C. 为促进同学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我校计划在5 月25 日举行以《我爱我》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日活动。
D. 是继续升学深造?还是直接就业?即将毕业的李亮感到很迷茫。
5.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是()A. 2014 年世界杯足球赛即将举行,球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绿茵场上大显身手。
B. 分别多年后,他们竟然在巴黎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激动。
C. 某些同学总是对上课玩手机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打扰别人就行了。
D. 这家企业经过改革创新,扭亏为盈,取得了急功近利....的效果。
6. 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A. 这次全国技能大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特别紧张了。
B.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激发了人们认汉字、写汉字的兴趣。
C. 《时间去哪儿了》这首歌一经推出,就在全国广泛引起了反响。
D. 我终于想明白他为什么对我横眉冷对的原因了。
7. 填入下列横线中的句子,恰当的是()不要以为“不能言而不言”是多容易的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社会上鸡毛蒜皮之事,,明明不大会说话,偏偏说个不停,自暴其短。
A. 议论纷纷,说个不停,往往引爆口舌之战B. 议论纷纷,往往说个不停,引爆口舌之战C. 往往议论纷纷,引爆口舌之战,说个不停D. 往往引爆口舌之战,议论纷纷,说个不停8.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A.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B. 唯有风可以肆无忌惮游刃有余地穿过荆棘和竹篱笆。
C. 我国当代文坛涌现出许多80 后作家,像韩寒、郭敬明等。
D. 她依偎在母亲的身边,诉说着,轻轻地诉说着,深情地诉说着9. 下列对作家、作品的判断,正确的是()A. 《最后一片叶子》的作者和《项链》的作者国籍相同。
B. 《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和《红高粱》的作者莫言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C. 《致大海》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属于爱情诗。
D. 《窦娥冤》和《威尼斯商人》都属于悲剧。
10.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B. 元杂剧角色中的“末”又称“花脸”,扮演的是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
C.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用来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D.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婵娟”代指月亮,“布衣”代指平民。
11. 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条据是便条和单据的总称。
单据也是一种便条,但适用范围仅限于钱、财、物方面。
B. 启事既可以写在纸上张贴出去,也可以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发布。
C. 广告文案是广告作品中用以表达主题和创意的语言文字部分。
D. 简报又称“动态”“简讯”“工作通讯”“内部参考”等,是一种公开发行的小报。
12. 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饮酒(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A. 前六句以众草衬托青松,以连林衬托独树,突出表现了孤松卓然傲立的风姿。
B. “提壶”两句写诗人一边饮酒抚松,一边远望,把诗人与孤松直观地联系起来。
C. 最后两句诗人慨叹自己难以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过着一种空虚无聊的生活。
D. 诗中的青松象征着诗人不向权贵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二、(本大题共6 个小题,每小题3 分,共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自从地球上出现海洋,深海便处于黑暗、高压和低温之中,亘古不变。
与被阳光照耀到的海面完全不同,大海深处没有日夜和四季之分,有的只是永远的冰冷和漆黑。
究其原因,是因为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很快被上层海水所吸收。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90-770 纳米之间,其中波长为622-770 纳为的红色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处就被完全吸收。
然后是597-622 纳米的橙色光,577-597 纳米的黄色光和492-577 纳米的绿色光陆续消失。
到了水深300 米处,只剩下455-492 纳米的蓝靛色光和390-455 纳米的紫色光还依稀存在。
继续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600 米处,紫色光也彻底消失。
再往下就在只有永远的黑暗了。
没有了光照,深海也就失去了太阳的热量供给。
与此同时,北冰洋和南极周围冷冰冰的海水却源源不断地沉入深海。
虽然墨西哥湾暖流流过深海,许多海底火山口和热泉也会带来不少温暖,但对于约占地球表面一半的深海而言,这些热量实在是杯水车薪。
因此,全球的深海大都冰冷刺骨,水温只有0-1℃。
至于海底的压力,水深每增加10 米,就增加0.96个大气压。
马里亚那海沟深1.1 万米,该处的压力接近1100 个大气压,也就是说那里每平方厘米的压力超过1吨。
即使在水深3000 米处,压力也已经达到288 千克/平方厘米。
换句话说,所有存在于深海之中的物体或生物,都必须能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压力。
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不过能揽瓷器活儿的,必有金刚钻。
深海生物之所以能够悠然自得来去自由,一是因为其表皮或体膜渗透性良好,体内组织充满了水份,使体内外的压力平衡;二是因为其肌肉和纤维组织柔韧而富有弹性,抵消了强大的压力。
巨大的压力可以把刚性的金属破坏,却不能把橡胶板压碎,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依靠鱼鳔在水中浮沉的鱼类如果急速上升,会导致组织膨胀破裂乃至死亡。
潜水员在水中如果上升过快则会得潜水病甚至氮中毒,所以他们必须进高压舱缓慢减压。
然而同是温血哺乳动物的鲸却为何可以急速升潜自如?至今无人能对此给出合理解释。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是()A. 其中波长为622-770 纳为的红色光在海面下不足百米处就被完全..吸收。
B. 继续向下,即使海水非常清澈,在水深不足600 米处,紫色光也彻底..消失。
C. 因此,全球的深海大都..冰冷刺骨,水温只有0-1℃。
D. 没有了光照,深海也.就失去了太阳的热量供给。
14. 下列对第2 段中关于海水吸收可见光的说明,不正确的是()A. 可见光的波长越长,照射进海里的距离越长。
B. 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可见光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C. 深海海底,没有可见光。
D. 在可见光中,红色光最先被海水完全吸收,紫色光最后消失。
15.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墨西哥湾暖流,海底火山口和热泉对深海水温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B. 所有存在于深海之中的物体或生物,都必须承受288 千克/平方厘米的压力。
C. 深海生物能来去自由,是因其身体特质既能使体内外的压力平衡,又能抵消强大压力。
D. 由于深海压力巨大,人们至今没有弄清鲸为何可以急速升潜自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 题。
科学的头脑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现今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的世界不但让电灯、电话、轮船、火车、无线电、飞机——这些都是科学的发明--把我们的生活情形改变了,就是我们的一言一动,思想行为,也免不了受到科学的支配。
换一句话说,做现今世界的人,必须有科学的头脑,不管你是科学家不是科学家。
怎样才可以养成科学的头脑呢?第一要注重事实。
平常的人总是以耳为目,人云亦云。
有科学头脑的人便不然,他必定要考查一件事情的实在。
如古书说:“燕太子丹朝于秦,秦王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乃得归。
’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为雨粟,乌头白,马角生。
”这一类的话,显非事实,若不加考查,信以为真,便是没有科学的头脑。
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奇怪的传说,如鬼可以照相,孔子耶稣可以降乱,甚至义和拳的法术可以使枪炮不能伤身之类,只要拿事实来考查一下,便可以不攻自破。
事实是科学的根基,注重事实,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一条件。
第二要了解关系。
天地间事物,总有一个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这个关系,要求无因之果,或是因果错误,便是迷信。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种因果的关系是很明白的。
不过在稍稍复杂的情形之下,我们就往往不明白关系的所在。
譬如有了疾病,不请医生而求佑于神道;希望后嗣繁荣,不注重教育而乞灵于风水。
殊不知神道与疾病,风水与后嗣的繁荣,都没有什么关系的。
科学是寻出事物关系的学问,能事事求出一个真正的关系,便是养成科学的头脑的第二条件。
第三要精密正确。
平常人叙述一件事情,最喜欢用“大概”、“差不多”一类的词语。
有科学头脑的人,则必用一定的数字来代表确实的量度。
问你现在是什么时候,你必须看一看表,说现在是十二点三十分—-如能说秒更好--不能说大概是十二点吧。
问你的身长几何,你必须回答一公尺五十二公分--如能说点几更好--不能说大概一百五十二公分吧。
正确是一步不能放松的。
许多科学的发明,都是从细微的比较中得来。
所以精密与正确,也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
第四是力求透彻。
凡做一件事,必须考虑周详;研究一种学问,必要寻根究底,这就是所谓透彻。
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都是成功的蟊贼,更不能算科学的头脑。
以上四点,仅仅是个人日常生活上的几种习惯,平淡无奇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他们却是养成科学头脑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