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视角谈谈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
答:
关于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议和关心的话题。
本质上,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举个例子,近代中国的明清王朝属于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虽然在一个特定时期也可能出现经济的扩展和繁荣,但紧接而来的却是社会危机和经济衰落。
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表现的特别突出。
近代以来,正当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经济开始起飞,有了很大增长的时候,中国还在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我们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良好的经济形势也无法再持续下去,盛世时期的经济扩张最终停滞下来,严重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经济的落后使中国长期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传统社会的现实又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起飞,如此恶性循环,使得近代中国难逃衰落的命运。
近代中国不能产生持续经济增长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代中国的统治者重农抑商。
这种重农抑商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一贯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商业的发展,而工业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
商业的落后导致了工业发展的落后。
同样,商业与科技发展又密切相关,商业及商品生产不发展,就不会给生产技术的提高提供资金和原动力,社会经济就不会出现技术革命的大进步,社会转型就不可能发生。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过程也决定了经济增长不能超越极限而持续下去。
传统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
在一个王朝的初期,统治者们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他们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并尽可能做到政治上的廉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但是,随着经济繁荣局面的到来,政治又逐渐趋于腐败,天灾人祸交织,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在社会动荡中,旧王朝被新王朝所代替,又再次出现同样的循环,使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可能发生。
三、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
技术的落后及其进步的缓慢,使得传统社会的经济增长经常遇到资源“瓶颈”和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的约束,从而导致增长的中断或者停滞。
近代中国重人事轻科技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此特
征一方面由于中国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而造成;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指定书是儒家的经典,科学技术知识从来不列入考试的内容。
这也就间接否定了科技和科技人才的价值。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为君王赴死的“忠臣”比比皆是,而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人几乎没有。
四、传统社会的消极思想观念使社会经济缺乏活力,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生活在封建专制制度背景下的人们,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神的本质,对于自然人们只能信仰它而不能认识它,更不要说利用它了。
在自然面前,人们只能逆来顺受,不相信世界是可以认识并可以改造的。
有知识的人只是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研究,像程朱理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些学者从不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不去探索新的、较为有效的生产方法。
正如罗斯托说,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失败是观念上的失败。
综上所述,传统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是由传统社会固有的性质所决定的。
如果要克服经济增长不能持续的局限性,传统社会必须要有一次重大变化。
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早期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西方国家通过一系列社会、政治、制度上的变革,使得资本主义在欧美大陆获得快速的发展。
在此期间,欧美等国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国家不断强大起来,纷纷走上了产业革命的道路。
为了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落后国家的疯狂侵略。
而此时,近代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仍然压制着中国进步思想的传播,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使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然转型以失败告终。
近代中国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走向了衰落。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灾难,我们不能淡忘它。
社会发展到今天,除了对过去的历史要了解,我们更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抓住机遇,努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试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7):28-30.
[2]王克宝.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感悟[J].学园(教育科研),2013(01):132-133.
[3]房冲.浅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必然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