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题型:1.名词解释与辨析(10*3分)2.解答题(理论的主要观点)(2道:15分+10分)3.论述题(理论,理论之间的比较、评价)(2道:25分+20分)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记忆。

外显记忆:我们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其中意识到的记忆。

区别:①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影响较大,对内隐记忆则影响较小;②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影响。

对内隐记忆有明显的影响,而对外显记忆则几乎没有影响;③两种记忆保持的时间不同。

内隐记忆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会消失,而外显记忆在相同时间中可以保存;2.词干补笔: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例如 jui__填成 juice。

3.残词补全: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义的单字。

例如a__a__in 填成assassin。

4.启动效应: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5.两种记忆说以及区别两种记忆说是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又称永久记忆,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几分之一秒的)记忆。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①编码:感觉记忆纯感觉记忆,具有形象性;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为辅;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为主,视觉为辅。

②保存:感觉记忆容量较大,保存时间短;短时记忆容量一般为7±2组块,需复述才能保存;长时记忆理论上说容量是永久的和无限的。

6.编码:对信息的初始加工,即将信息的形式进行转换,使其符合记忆系统的内部表征形式,即为将信息引入记忆系统的过程。

7.注意瞬脱:指在很短时间内(约500 ms)序列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

8.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9.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它是以心理表象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奇异的现象。

10.双耳分听实验:在实验时,给被试两只耳朵都输入声音信息。

被试戴上一副耳机,每一耳机输入一条声音消息。

实验者要求被试只注意听其中一只耳朵得到的消息,并且要把从这只耳朵中听到的消息用嘴复述出来。

11.认知地图:指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

12.心理扫描:指构成一个视觉表象并加以审视,如同利用内部的眼睛来扫描,以此来确定其中的客体或其空间特性。

13.自上而下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一般知识经验,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自下而上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14.自动加工:一种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15.控制加工:一种需要注意的加工,受人有意识的控制,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16.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广义而言,凡是以人或动物的认知或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者,都统称为认知心理学;就狭义而言,认知心理学则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它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17.错觉性结合:指在注意分散或过载时不同客体的特征彼此发生交换的现象。

18.整体优先性:指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

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

19.Stroop效应: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相冲突而被试的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速度要慢。

20.实验性分离: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

实验分离的逻辑:分离逻辑是内隐记忆实验逻辑的重点;其核心在于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可测量的指标。

由此思路发展出两类测验: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

21.系列位置曲线: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以及渐近线。

根据两种记忆说有两种预测:①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会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②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

相应的实验:(1)Murdock对预测①的实验:给成人呈现字词,时间有1s和2s两种。

实验结果:增加刺激呈现时间有利于长时记忆,而不影响短时记忆。

(2)Glanzer等人对预测②的实验:采用自由回忆法,包括即时回忆和迟缓回忆实验结果:延缓回忆损害了刺激系列结尾部分即短时记忆,对长时记忆没有影响。

关于系列位置曲线的两个实验都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存在。

22.部分报告法:给被试呈现视觉材料,然后随机呈现提示音,要求被试回忆声音所提示那一行的材料。

整体报告法:给被试呈现视觉材料,然后要求回忆所看到的内容。

两者都是用来研究感觉记忆的。

实验证据:①Sperling整体报告法实验:给被试随机选出九个英文字母,排成一个等距离的方阵,呈现时间为50ms。

然后,要求被试凭其感觉记忆,立即报告其所瞥见的所有字母。

实验目的:研究视觉上的感觉记忆的容量。

实验结果:被试一般只能报告出4-5个字母。

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够确定感觉记忆的容量是4-5个呢?;是否有可能有些信息是在回忆或报告期间丢失的?在开始回忆或报告之前,即真正在感觉记忆时限内,是否能捕捉到更多的信息?②Sperling部分报告法实验:告知被试会看到9个字母,但分成三排,同时呈现。

给字母卡片中的每行字母配以不同声音信号,并且事先将配对情况告诉被试。

在卡片呈现后,若出现高音,就报告与之配对的那行字母,其他同理。

实验目的:研究听觉上的感觉记忆的容量实验结果:被试几乎每次都能正确地报告出任何一行的3个字母,回忆率约达100%。

存在的问题:有没有可能多于9个?③Sperling利用部分报告法、延缓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实验:4行字母、每行4个;系统地改变刺激卡片与声音信号之间的距离;让被试听到信号后报出脊柱的字母。

实验目的:研究感觉记忆的时间特性。

实验结果: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在0.5s内,约为300ms。

存在的问题:①声音线索——声音信号辨别的复杂性;②存在输出干扰,先提取的信息对后面信息的提取有干扰作用。

总的实验结果:部分报告法的回忆率高出部分报告法约1倍。

同时,感觉记忆是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的容量,不过其信息保存的时间极其短暂结果解释:在全部报告法实验中,被试看到的或能记住的字母确实要多于报告出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后来在被试报告其他字母时迅速遗忘了,而部分报告法则会专注于所记住的东西,所以部分报告法的回忆率高于整体报告法的。

23.注意的理论(1)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其他信息则不能通过。

主要观点:第一,注意类似于过滤器,它的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防止容量有限的通讯通道超载;第二,选择性装置使人能从几个有物理差别的同时性信息中知觉一个信息;第三,滤波器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同时也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

实验证据:双耳听音实验:a.E.C.Cherry的实验:让被试耳朵同时分别听两个分离的实验材料,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

刺激结束时,要被试报告刚才所听到的内容实验结果: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除了一些物理特征能觉察外,其他不能报告。

b.D.E.Broadbent的实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呈现速度为每秒钟两个数字,要求被试回忆并说出所输入的是哪些数字。

被试有两种再现方式:一种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呈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另一种是按双耳同时接受信息的顺序成对再现。

实验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第二种方式为20%。

(解释: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2)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主要观点:①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②过滤器有两种,一种位于语义分析之前,称为外周过滤器,它根据刺激信息的特点对它们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另一种在语义分析之后,称为中枢过滤器,它是根据语义特征来选择信息的。

③信息的选择不仅依赖于感觉特征,而且依赖于语义特征。

实验证据:Treisman的实验:同时向被试者两只耳朵分别输入不同的消息,要求被试“追随”其中一只耳朵。

在被追随耳中,输入的信息在开始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到了某个地方输入的信息变成了一些随意排列的词;与此相应,另一只追随耳则相反的安排。

实验结果:被试者违抗对他的要求。

他们不是报告出尾随耳中的消息,而是报告出了有意义的消息。

前两者理论的比较:不同之处:衰减模型将过滤器模型的“全或无”工作方式改为衰减,从而由单通道模型改成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

共同点:第一,这两个模型的根本点是相同的,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调节;第二,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之间;第三,过滤器的作用基本相同,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水平的。

(3)反应选择模型: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反应。

实验证据:Hardwick的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左耳或右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

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做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该理论与前两个理论之间的比较: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认为在觉察和识别之间(知觉选择),一个认为在识别和反应之间(反应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