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道路方向毕业设计
2国内外山区生态公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公路发展迅速。但传统的公路建设更多关注的是公路的技术指标,其主要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等为目标,这种建设方式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建设地域的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植被和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等。当前,我国公路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公路里程
2.3生态公路的发展与建议
而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而,生态公路观念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公路更是我国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生态公路把人类自身物质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公路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从最初的重视路域绿化理念,逐步转变为前期的生态选线避绕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建设期的最小限度的破坏与最大程度的恢复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存质量的今天,公路生态防护建设成为公路建设的一种趋势,代表着和谐公路建设的发展方向。
城南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新化县吉庆至白溪公路路线综合设计
课 题 类 别: 设计 论文 □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杨柳
200年 03 月
1、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们综合应用专业有关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所学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系统化的掌握以往所学的知识,了解公路设计的基本流程及设计过程,提高自身对公路设计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公路设计的理解,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解我国有关公路工程建设的方针和政策,通过设计了解一个设计任务从任务书到政府建设部门批文,到委托设计和进行施工的建设程序。熟悉如何使用专业的技术规范和规定如公路桥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如查阅文献、绘图、翻译;加强对相关设计软件的认知使用如AutoCAD、纬地、visual basic语言等。同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能力;一定的方案比较(论证)能力;一定的理论分析与设计运算能力;工程制图及编写说明书的能力;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组织工作的能力,为今后进入岗位,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2.2国外生态公路研究现状
最近20 年来,部分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已经开始补偿大范围铺设道路带来的生态影响,并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考虑生态学原则,力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丧失。美国和加拿大在边坡防护方面,已基本废除了浆砌片石和喷射水泥砂浆护面等破坏自然环境的工艺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柔性支护和绿化措施。被誉为“蔚蓝色道路”的宾夕法尼亚州476 号高速公路还设计了专门照明设备,以防破坏夜间的自然生机。德国公路建设充分考虑了长期保证自然经济效益,天然资源利用和保护,保护动、植物及各种自然特性、名胜古迹和风景等多方面保护措施。瑞士根据动物出没路线,给动物修建专门的跨线桥,桥上覆土种植与周围环境相似的灌丛和草类,以利于动物通过。荷兰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创立了“回避→减轻→补偿”模式,以其对自然生态网络和自然过程的保持和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保护,成为较经典的生态道路典范。新加坡,公路建筑师们设计出了一种生态公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留出小洞穴让杂草生长,当车辆行驶时不易产生尘土造成污染,同时,还可降低路面的热辐射,这样的公路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身调节功能。但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在生态公路建设技术上,应尽量模拟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和辅助工程设计避免违背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规律进行强制绿化。
2、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1 我国公路状况
我国公路总量继续增长。截至2011年底,我国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0万公里。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数最多的国家。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它的进步与变革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为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交通部制定了我国公路建设的二十四字方针:“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障通畅”。
我国高速公路起步较晚,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平原微丘地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高速公路必然要大量向山区延伸,面对山区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在设计阶段,如何通过不同技术标准的选择,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至关重要的课题。另外,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有些指标是直接引用国外的规定,结合我国国情和设计车辆技术性能,对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指标进行研究,对补充、更新和完善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的不断加长,等级不断提高,通达深度不断向山区延伸,这种影响将会日益加剧。如何最低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公路成为当前公路建设首选举措。
2.1内生态公路研究现状
我国生态公路建设起步较晚,但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各省也在积极打造“生态公路”工程。过去在公路建设规划中,多偏重于经济效益和技术可循性,对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考虑远远不够,因而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没有开展充分研究,造成了许多本可避免的不良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汽车数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如何面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原有静生态状况,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闻题。1979年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最先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行《环境保护法》(1989年)第13条和其他环境法律对环境影喻评价制度作了进一步觏定。1986年颁布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1998年11月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修改、补充及作了更明确的规定,从而在我国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生态公路工程建设提供了法律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