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空设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真空设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真空设备行业调研分析报告摘要——该真空设备行业调研报告仅针对xx区域分析,时间2016-2017年度。

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真空设备企业851家,从业人员42550人。

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真空设备产值177747.12万元,较2016年155183.45万元增长14.54%。

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88314.40万元,较去年77218.15万元同比增长14.37%。

......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必须发挥好我们的制度优势。

要加快建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工作机制,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决策支撑作用,调动各方力量,瞄准重点领域,狠抓关键环节,实化政策支持,扎实稳步地推进各方面工作。

我们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正在清晰地铺展开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战略定力、方针指引、路径方向、政策支撑统一于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一、宏观经济分析1、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根本上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目前,干部考核激励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体制机制相对滞后;农村土地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等制度性建设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些大江大湖的流域性保护和发展中面对很多行政壁垒,许多环保标准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改革来化解,探索多种方式、创新工作方法,用改革之力促绿色发展落地生根,用绿色描绘大美中国的生动底色。

2、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降低对外依赖度。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仅要求各种创新资源的充足投入和有效整合,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完整的创新链条和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应用促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

二、宏观产业政策1、探索和实践股权投资、资本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先进制造、集成电路、中小企业等投资基金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工业领域。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从长远看,中国制造的优势不应体现在低劳动力成本上,而应是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和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质量增进和成本优势的双重提升。

从劳动密集型到低端加工再到中高端输出,如今的“中国制造”不再是以往低附加值、粗加工的低价产品,而是具备自主产权、精细制造的高性价比产品,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环节。

而这正是中国制造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也是未来中国制造的出路。

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这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由此,中国制造不能因“大”而固步自封,更不能面对压力而妄自菲薄,必须全面、客观、清醒地认识中国制造的优势、不足以及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加紧战略部署,固本培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欣慰的是,中国制造已经在行动,依靠创新驱动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一年多来,中国制造业现状如何?三、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产业发展趋势1、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整体呈现“前高后稳”态势。

2017年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较2016年提升0.6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远超年初预期。

二是增速季末回升特征明显。

2017年3月、6月和9月的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分别为7.6%、7.6%和6.6%,普遍高于其他非季末月份。

三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7年1-11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5%、11.4%,增速领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9、4.8个百分点。

四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显著加快。

2017年1-11月,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3%,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8.1%。

2、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基本实现”两大战略目标下,中国未来的工业化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中国经济的产业主体以及国际竞争力最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领域,工业部门率先完成绿色转型不仅更具有可操作性,对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将产生示范效应,而且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工业实现绿色发展对于稳定全球能源资源供求关系、应对气候变化都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以制定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契机,“十三五”时期着力构建开放式、多层级的工业绿色发展投入机制和响应体系,营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加快迈向制造强国。

四、国民经济发展概况(一)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概况本地区生产总值337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9.92亿元,增长10.13%;第二产业增加值2091.90亿元,增长5.98%第三产业增加值1012.21亿元,增长9.5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9.66亿元,同比增长6.9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6.13亿元,同比增长10.31%。

国税收入357.96亿元,同比增长7.74%;地税收入亿元46.05,同比增长10.97%。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5%。

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09%,衣着上涨0.87%,居住上涨0.6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94%,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66%,医疗保健上涨0.6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84%,交通和通信上涨0.68%。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785.45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6.56%。

规模以上AA、BB、CC、DD(含真空设备)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24.25亿元,增长11.51%。

AA完成增加值471.03亿元,增长10.02%;BB完成工业增加值330.50亿元,增长7.13%;CC完成工业增加值241.60亿元,增长9.34%;DD完成工业增加值92.05亿元,增长6.2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9.48%。

实现利润总额81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3%。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83.10亿元,比上年增长7.13%。

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769.13亿元,增长 5.1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13.97亿元,增长11.16%。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14.16亿元,同比增长9.1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255.16亿元,同比增长11.83%;第三产业投资完成813.79亿元,增长10.22%。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04.77亿元,增长9.41%。

民间投资3967.73亿元,增长5.85%。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84.36亿元,增长7.69%。

重点项目821个,完成投资2992.09亿元,增长5.20%。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3.81亿元,比上年增长8.91%。

城镇实现零售额974.79亿元,增长9.51%;乡村实现零售额584.93亿元,增长11.1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563.20,增长10.25%。

实际利用外资61973.92万美元,同比增长55.59%。

外贸进出口总值259.81亿元,同比增长51.12%。

其中,出口总值168.88亿元,同比增长59.12%;进口总值90.93亿元,同比增长59.58%。

(二)区域周边核心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概况工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目前,当地正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制造强市建设。

加快工业创新转型升级,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抓手,是推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

编制和实施《三明市“十三五”工业创新转型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福建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三明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推动全市工业从产品型向品牌型发展、从粗放型向生态型发展、从制造型向智能型发展、从生产型向服务型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迫切需要。

工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性工业体系。

目前,当地正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制造强市建设。

加快工业创新转型升级,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抓手,是推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

编制和实施《三明市“十三五”工业创新转型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福建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三明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推动全市工业从产品型向品牌型发展、从粗放型向生态型发展、从制造型向智能型发展、从生产型向服务型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区域内真空设备行业发展概况一、真空设备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泵及真空设备制造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泵及真空设备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0%,远高于世界泵及真空设备制造业的增长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泵及真空设备制造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我国泵及真空设备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0%,远高于世界泵及真空设备制造业的增长率。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家仍将大力发展基础工业,故电力、石化、环保及城市建设、矿山及农业等方面,仍将是泵工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另外,国家的大型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大运会等,也对泵及真空设备有着较大的需求;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泵类产品涌入农村市场。

随着泵及真空设备行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行业技术不断进步,其产品结构得到调整,行业的增长速度将趋于稳定,预计未来五年行业的发展速度维持在15%左右,行业的发展重点将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提高转变。

与世界泵及真空设备市场相比,我国泵及真空设备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没有市场地位显著突出的综合性泵业集团,但在主要细分市场领域,市场份额越来越向核用泵领域的沈鼓集团、耐酸泵领域的大连耐酸泵厂、杂质泵领域的石家庄强大泵业集团、管道泵领域的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潜污泵领域的江苏亚太泵阀有限公司、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领域的杭州南方特种泵业股份有限公司、电站泵领域的上海KSB、上海电力修造厂等几个优势企业集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