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授课人:
一、标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的本质,重新认识爱。

2、引导学生学会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理性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关爱别人。

(二)、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2、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下面的两首诗!
母亲写给父亲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说风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能将石头吹裂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都说雨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能将钢铁锈蚀
你快乐,她幸福。

都说岁月
你悲哀,她哭泣。

能把你的脊梁压弯
只有她惟有你的意志
永远不需要珍藏百折不挠千磨不变
却永远不会忘记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父爱和母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亲情的象征,那么,在西方哲学家的眼中,父爱和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站在另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爱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展示)
弗洛姆。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获得别人的爱。

三、知识积累,检查预习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并完成教师出示的练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一刹(chà )那给(jǐ)予罪孽(niè )咄咄(duō)逼人
渊(yuān )源履(lǚ )行归根结蒂(dì)秩(zhì)序休戚(qī)相

2、解释下列词语
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新问题。

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四、理清文脉,整体把握
文章一共10段,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概括每段内容。

教师:通过大家共同讨论,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发展过程:无爱—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

过程:母亲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五、品读课文,深入探究,具体分析
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进行点拨)。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意识。

(一)、细读第一部分内容,认识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爱的情感变化。

明确:(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特征
婴儿期(刚出生阶段)自恋(无爱的意识,不具备爱的能力)
幼儿期(8岁以下)被人爱(有被爱意识,对其反应是高兴和感谢)童年期(8—10岁)爱别人(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少年时期创造爱(通过努力唤起爱,学习爱别人。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爱别人,创造爱。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归纳,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二)、同学们的心目中父母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的父母之爱有什么特点?有何区别?母爱和父爱又有哪些积极性和消极性呢?
明确;(多媒体显示)
1、母爱的特点:
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2、父爱的特点:
父爱是有条件的。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纪律等。

父亲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的期望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三)、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他们区别在哪里?并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过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
前者是一种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

文中提到的“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

给比得更使自己满足,更使自己快乐,爱比
被爱更重要。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要在他人和社会存在才能实现。

真正成熟的爱,是能从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启发学生从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感情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四)、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有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爱的能力上,吧父亲的良知建筑在子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五)、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父母与孩子自己的爱”而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
明确:
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爱应该是相互的,双向的。

孩子在幼儿期间接受父母的爱,慢慢长大以后要学会爱护别人,给别人爱。

这样孩子才能趋向成熟。

六、拓展延伸,品味感情(多媒体展示)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大家应该是:克服自我的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和他人统一,感觉到唤起爱的力量,感觉爱比被爱重要,给比得更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呢?(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已经风风雨雨的走过了十六七载了。

在你们成长的路上,总有许多的爱包围这你们,有来自父母的,有来自朋友的,有来自方方面面的。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

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暖的时候,我相信,这时的你是最幸福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爱我们的人大声的说:“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八、布置作业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父爱和母爱又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译文的特点。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洛姆
一、(1—3)爱的能力的发展:无爱—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二、(4—7)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三、(8—10)总结全文:构建之间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