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的发展和设计理念
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
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对于这个“空间”考虑的因素日益完善,逐渐趋于智能、绿色、节能、环保等。
标签建筑;材料;空间;智能;绿色;节能;环保
1 建筑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2 古代建筑
2.1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2 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2.3 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2.4 运用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3 现代建筑
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
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
建筑设计中逐渐更加强调建筑三要素(艺术、技术、空间)中技术的成分,
要求设计和各学科的紧密配合。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
3.1 智能建筑:今后的建筑科技将围绕保护环境,省资源,降低能耗而展开。
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为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
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3.2 绿色、节能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
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将向环保型材料和绿色设计两方面发展。
3.3 环保型建材,要求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艺术效果的特性,同时要求节约资源。
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可以说现代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
现代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
4 结束语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建筑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建筑师在设计上新的里程碑----使用新材料、新工法制造出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也让建筑界在艺术风格上及建筑设计理论方面,获得很大的进步。
新的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为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也决定了建筑形式的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
[2]董海丽.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J]. 2003
[3]李东华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卫红展望未来的建筑[J] 山西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