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知觉与模式识别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经过感官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加工,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这一过程叫知觉。
知觉组织策略图形——背景、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理论
(1)知觉的直接理论,J. J. Gibson
知觉的意义来自物体本身,与人的经验无关。
又叫刺激物说。
(2)知觉的认知理论,Bruner,Gregory
知觉不是由输入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当前刺激与知觉者的某些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叫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
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又叫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又叫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2)整体/局部加工
整体加工:先知觉客体的整体再知觉各部分。
局部加工:先知觉客体的各部分再进而知觉整体。
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律、相似律、良好连续、封闭律、共同命运、简单性
模式(pattern)由一组刺激或刺激特性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的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运用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作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模式识别的过程
(1)感觉登记sensory register
(2)知觉分析与综合
(3)语意分析与综合
(4)决策与核证
模式识别理论
(1)模板说(template-matching theory)在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要求刺激与模板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也被称为模板式匹配。
(2)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记忆中贮存的是原型(原型是对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原型反应一类客体的关键特征。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近似匹配即可。
(3)特征分析理论(feature analysis theory)一个模式由一组特征或属性组成,记忆中贮存的是特征,特征与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先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刺激的特征加以合并,通过与长时记忆中的刺激进行分析与特征匹配,外部刺激即被识别。
这就是特征分析模型。
泛魔堂Pandemonium
1)获取物体图像——映象鬼
2)分析特征——特征鬼
3)认知事物——认知鬼
4)决策——决策鬼
(4)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 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从早期阶段的平行加工到后期的整合是通过空间注意模型实现的。
(5)拓扑学理论(topological theory)视觉系统的功能具有拓扑性,重视整体性质而忽略局部性质。
视觉加工早期阶段,视觉系统对图形的拓扑性质更敏感。
结构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同一线段,在“客体”图形中识别要优于结构不严的图形中。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部分。
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