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
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
一、唐朝的建立
_____年,隋朝灭亡。
李渊进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后传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号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原因
1、唐太宗治国思想
唐太宗认识到。
2、唐太宗治国政策和措施(贞观之治的内容)
①经济上:发展生产、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②政治上: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房谋是________,杜断是________,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二)唐太宗治国政策和措施的结果(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国力。
历史上。
三、女皇武则天
1、______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国号______。
2、武则天统治政策和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则天统治政策和措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
1.列举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2.为什么说武则天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比较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共同之处。
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P8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P22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P9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说明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为处理好“舟水”关系,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唐太宗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意思:
认识到(思想):
措施:
目的:
(3)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三中的镜子指的是谁?他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以史为镜指什么?以人为镜指什么?
(5)唐太宗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他为什么这样说?
四、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A.589年 B.581年 C.605年D.618年
2.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
3.唐朝都城在()
A.长安B.开封C.洛阳D.北京
4.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C.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D.人口大幅度增长
5.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玄宗C.唐高祖D.唐高宗
6.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7.下列内容不属于唐太宗的主张的是()
A.皇帝要勤于政事 B.大臣要廉洁奉公
C.君臣须讲究排场 D.政府要轻徭薄赋
8.下列统一王朝中,定都长安的是()
①秦朝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汉⑤隋朝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9.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②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③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④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称赞 ( )
A.唐高祖B.武则天 C.唐太宗D.唐玄宗
11.人称“房谋杜断”做宰相的时期是 ( )
A.唐高祖时期B.唐太宗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
12.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而著称的皇帝是( )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
13.下列史实中不属于唐太宗在位时发生的是( )
A.任用姚崇、宋王景为相B.重视文化教育,设州县学校
C.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14.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萧太后
B.韦后
C.武则天
D.慈禧
15.比较隋文帝和唐太宗,其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开国皇帝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③提倡节俭④都比较有作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能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了隋亡的原因
C.认识到了水与舟的辩证关系
D.认识到了统治者应采取的统治权术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B.由于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
D.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二、材料分析
材料1: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
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共识是
目的是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
措施:
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