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

学生如果越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

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

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现代中学生,充满活力,涉猎面较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

因此,对中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途径。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渲染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跃的浓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形成亢奋的思维状态,迅速自然地进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在盎然的兴致中很快的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具有满腔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掌握好教学节奏,运用各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增加师生课堂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的课堂上的互动和思想情感的交流。

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意识,注意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创设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

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通过自己巧妙地加工,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达到“以情促知”的效果。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通过直观教学,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主要是模拟直观,它是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摸拟形象而进行,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

教师应该勤做幻灯片,利用电脑制作灵活多样的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中多用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信心是成功之舟”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
活中司空见惯。

自信心对学生更为重要。

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诗歌朗诵、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采用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

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

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

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更强,学习胃口就会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