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
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1-01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专门研究过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并最终证明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明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之不足;持久的兴趣,能促成发明创造。
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看,兴趣是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有发展能力,才不至于对所学内容产生厌倦。
那么如何培养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近几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拓展开去,开阔视野,认真做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
一个知识渊博、造诣深厚的学者,他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必然是广泛而丰富的。
同样中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仅仅靠一节语文课、一本
语文书是绝对不可能的。
要想学好语文除了上好语文课、学好语文课本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做到:①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作好读书札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想学到无限的知识,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必要的,而做读书札记则是大量阅读变得更有效的保证。
②阅读是为了补充知识,内在的知识更多的还要通过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而课前五分钟,则是锻炼这种语言表现的最好方法,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这五分钟的时间,往往伟大的演讲家、出色的辩论者就因这五分钟而产生;现在很多学生,在私下里的时候,有一直说不完的话,但一旦真的要让他在公共场合表现的时候,就变得脸红耳赤、说话吞吞吐吐,半个钟头说不出一句话,而课前5分钟,则是改变这种状况、锻炼学生胆量的最好方式。
③阅读是从历代的智者中获得已有的知识,而日记、游记则是从生活中获得及时的感知。
即我们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得真知。
读得多了,要是自己不写作,那就像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学了很多的理论,却从来不下水,结果也是不会游泳的。
写作业也一样,因而,指导学生节假日、星期天要尽量地走出去,从现实生活中、奥秘无穷的大自然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2.自主学习,还课堂以灵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
枯燥,又哪来兴趣可言?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
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出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得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
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3.利用直观手段
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必须借助于直观手段所展示的形象,来唤起自己头脑中的表象。
“生活展示情景,实物演示情景,图画再现情景,音乐渲染情景,扮演体会情景。
”创设必要的情景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如古诗词教学,内涵丰富,跨度反差强烈,意境深远,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就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演示。
如《诗词五首》中,幽雅的田园,边塞的月夜,古人的宅院,可怜的卖炭翁,只有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形象,才能如临其境,历历在目。
又如散文《春》,通过画面的演示,可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
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若在朗诵时再配以相宜的伴奏,那么春的形象会更加鲜明、突出,更富于立体感。
4.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
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
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
“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
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
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