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冬”职工培训法律知识宣讲稿2014年2月10日一、违法行为: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一是扰乱公共秩序。
比如在公共场所辱骂他人,大声起哄,甚至打架斗殴,引起围观,造成堵塞,影响极坏,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
例如:谎报警情扰乱的是公共秩序,可能引起公众恐慌。
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机关办理案件,扰乱的是社会管理秩序。
向110报假案,可能导致公安机关出警、处警或者采取其他紧急措施的,属谎报案情。
二是妨害公共安全。
像非法携带管制刀具就属于这类。
什么是管制刀具?它是指国家主管部门依法对生产、销售、使用实行强制管理的部分刀具,包括匕首、刮刀、弹簧刀、单刀、尖刀等。
因为这些刀具容易成为坏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因此要实行管制。
那什么是非法携带呢?它是指携带上面所提到的这些管制刀具进入车站、机场、校园、公园等场所和乘坐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上面提到的这些刀具,只要是个人持有,就属于违法。
所以,我们应当不玩、不买、不带、不保存管制刀具。
此外,如果损坏、移动一些交通标志,或者是携带烟花爆竹之类的容燃容爆品乘坐交通工具等行为也是妨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
三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每个人都有神圣的人身权利。
是不可侵犯的。
谁侵犯,谁就要负责任。
如果你辱骂他人或者私自乱拆别人的信件、电报,非法限制他人的人身自由,写恐吓信威胁别人,都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例如:A与B发生口角,A掷酒瓶欲砸B,被B躲过,酒瓶砸到现场无关人员C 的头部,可按殴打他人对A进行处罚。
案例2短信骚扰受处罚,李某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期间,他的朋友说起大原村有个姓郑的女人与丈夫关系紧张。
当时,李某的妻子也正在和他闹离婚,于是,李某向朋友要了杨某的电话号码,开始给这个并不相识的杨女士发短信。
刚开始,只是说些爱慕的话语。
后来,便开始说一些恶毒话语攻击杨某,最多的时候一天发23条短信骚扰杨女士,严重干扰了杨女士的正常生活,杨某到派出所报案,民警根据杨某提供手机号码,很快找到了李某。
经审查,李某对自己发短信骚扰对方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他受到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四是侵犯公私财物。
包括偷盗、骗取、敲诈、抢夺公共财物和私有物品,还有公开哄抢集体私人财产,故意损坏公私财产的行为。
例如:1.公路上发生车祸,货车上的货物撒了一地,附近的很多人前去哄抢。
2.甲盗窃一部手机后,与乙(乙明知该手机是盗窃所得)一起去销售赃物,对甲以盗窃处罚,乙如果参与了销售活动,可以认定为明知是赃物而代为销售,对乙以“代为销售”予以处罚。
3.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此行为有了明确的处罚依据,第75条明确规定,“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五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现在在火车站、球场外倒卖各种车票、球票的“黄牛党”,他们的行为是违法行为的,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例如:有些人在外出旅游的时候,觉得很难得,就在一些建筑上甚至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了景点的美感,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当然受到处罚。
六是违反交通管理。
这是和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
有些人不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矩,横穿马路,不走斑马线,从而酿成通事故。
一些人酒后驾驶、骑摩托车不戴头盔等都属于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
七是非法赌博行为。
上面列举的是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一旦产生了这样的行为,就要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罚,那么有哪些处罚的办法呢?一是警告:如上面提到的有些人就是因为扰乱公共秩序而受到警告处罚,这是最轻的一种制裁措施,这种处罚不但带有教育性质,同时又带有强烈谴责的意义。
二是罚款:比如破坏公物会被处罚200元到2000元。
在中国的一些发达城市,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受到50元以上罚款的处罚。
三是拘留:这是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在短时间内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是最重的一种处罚。
拘留的期限是1日以上,15日以下。
因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被处以7日拘留。
另外,对于违反法纪,后果比较严重,触犯刑法的将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酒驾: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
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酒后驾驶分两种:酒精含量达到20mg/100ml但不足80mg/100ml,属于饮酒驾驶;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
目前,饮酒驾驶属于违法行为,醉酒驾驶属于犯罪行为。
有很多人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其实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
而犯罪则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
这就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
如某乡镇企业一名职工深夜撬开仓库门盗走数千元物资,事发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职工在修仓库暖气时,乘人不备,盗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资,事发后却不认为是犯罪,仅以违法行为处理。
综上可见,违法并非犯罪,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不同。
两者认定的标准不一样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相关规定,对酒后驾驶的标准幅度是:每100ml血液中含有的酒精量≥20mg。
其中:“饮酒驾驶”的幅度标准是,每100ml血液中含有的酒精量在大于等于20mg,小于80mg之间,即每100ml血液中含有的酒精量20mg≤饮酒驾驶酒精量<80mg;“醉驾”的幅度标准是,每100ml血液中含有的酒精量在大于等于80mg。
最新酒驾、醉驾处罚: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饮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罚款5000元,记12分,处以15日以下拘留,并且5年内不得重新获得驾照。
醉酒驾驶机动车辆,吊销驾照,5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辆,吊销驾照,10年内不得重新获取驾照,终生不得驾驶营运车辆,经过判决后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未造成交通事故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下面由介绍醉酒驾驶的处理方法。
醉酒驾驶处理方法1、未造成交通事故的。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2、饮酒驾驶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3、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4、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酒后驾驶的危害1.触觉能力降低。
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
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3.视觉障碍。
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
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4.心理变态。
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
5.疲劳。
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
三、了解了什么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知道了哪些行为已经是违法的,应该受到哪些处罚等,对于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遵守法纪。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公物等等。
因此大家要学习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要帮助他人抵制不良诱惑有人说,我只要自己不违法,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
这是不对的。
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甚至家人做出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应当及时阻止,给他们讲解法律,让他们认识到违法的后果,那你就立了大功,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在现实生活越来越好,面临很多金钱、物质、奢侈享受等方面的诱惑,我们一定要顶得住诱惑,守得住自己。
最后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钱月挣越多、日子越来越火、生活越来越顺,为我团的开发建设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