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案例想到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绝的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这句话的的意思就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一个完全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
但这并不是说教师的角色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
下面请看一段节选的教学案例:片段一:“……生:老师,我觉得范进不值得可笑,我很佩服他。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生:范进是成功者,十年寒窗,一考一落,但他不灰心丧气,还奋力上进,在家人、亲戚的反对下,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还不罢休最终达到目标我很佩服他。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意见吗”……“师:同学们讨论热烈,这很好”片段二:“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范进中举后其言行心态又会怎么样?”“生:晕官味,钓一只烟、跷二郎腿、看书、写文章……”“师:是这样吗?”“生:不会,因范进来自民众,来自农村,他会想到中举后的生活来之不易,它一定会为百姓造福,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办实事、办真事的”“师:同学们的发言很有见地,请大家拿起笔来写写中举后的范进,充分发挥想象……”以上选自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
编著的目的很显然是想使其在课程改革实施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们知道,在这篇文章中,很明显的作者是通过发疯等细节运用对比和夸张等手法来讽刺范进其人的。
因为大家都是同行,再多关于文章的主题,以及范进这一人物的形象,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看看在片段一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范进是一个“奋力上进”的人,未置可否。
学生应该会理解为默许。
片段二中,学生说到范进以后的形象应是“晕官味,钓一只烟、跷二郎腿、看书、写文章”,教师一个反问“是这样吗?”,学生反应很快,好像洞悉了老师的意思,于是范进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可为“百姓造福”的清官形象。
不知在九泉之下的吴敬梓老先生见到这一幕作何感想,是哭亦或是笑?问题出在哪了?是这位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是说这位也能理解《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了。
那他为什么对学生如此明显的错误置之不理呢?主要原因是,他对新课改的精神没有领会。
他迷路了。
新课改要求:“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他害怕自己的参与和纠正会影响到学生的“自由自主地参与意识”,于是他缄默了,为了成全学生,自己心甘情愿的在课堂中退居幕后,将课堂让给了学生。
事实上,他没有真正的领会新课改的思想,新课改是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要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却绝对不能忽视,否则,谁去引导、启迪学生接受真知呢?这样的话,辨别好坏是非的能力还未形成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会迷失航向吗?二《范进中举》教学反思新民学校黎育新2011年12月此文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节选。
小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犯进中举喜极而疯的过程。
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小说的主要特色表现为讽刺手法的运用。
1.夸张(范进的疯)2.对比(胡屠户对范进前后的态度变化)3.细节的运用(如对胡屠户的描写)。
从范进的角度进入文章,具体内容了解范进其人,思考他的疯是悲剧还是喜剧,并且思考他为什么热衷于功名,通过他的故事我们能看出作者对他的什么态度,这反映了一个怎么样的社会事实?在上课时学生兴趣高、思考的也深入。
现在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上课我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有关范进的描写,分析他的特点。
一个学生回答他有点傻,我开始追问从哪里看出他傻?生答他中举了,乡邻去叫他,他不相信。
我又请其他同学谈对他表现的看法。
另一个女孩说是,他屡次失败有些麻木了。
我补充还有点绝望。
紧接着我问:为什么绝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考试呢?孩子们说他还是喜欢功名。
紧着着大家又读了他借盘缠也要去考试的一段。
接下来我们读了范进发疯的一段。
我问学生: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继续追问你对范进是什么感情呢?(其实现在想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是重的).学生们说他既可笑又可怜。
我又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有的学生说是不是真的。
因为作者要借他的故事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有的学生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范进考了这么多年,突然考中也许有这样的表现。
我给学生们说了故事原型(教学通讯中的神医一文中的节选),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故事曾经上演。
作者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夸张。
这种用夸张手法写范进喜极而疯又被一个巴掌扇醒就是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
讽刺小说就是把生活中丑的事、丑的人、丑的行揭露出来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篇小说批评的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接下来继续让孩子们找范进其他的特点,学生又补充了懦弱无能。
这样让学生综合看: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麻木无能、全心追求功名?紧接着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非要去科举考试呢?因为考试一旦成功就能改写命运。
(因为临近下课,我说了过多的内容)。
现在整理中我想如果再上更合理的顺序是:范进其人?你对他是什么感情?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第二天继续讲《范进中举》,主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
先让学生找了有关胡屠户的描写,再分析其特点。
学生兴趣很高,找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我点出作者主要了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这一人物。
做的不好的地方我说的多,应该让学生放开了找,放开了说。
接着又说了说乡邻和张乡绅。
我总结这就是范进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作者就是要讽刺那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难怪范进一辈子都不放弃考试。
最后我给学生介绍了一下讽刺小说,让他们知道讽刺小说以“丑”为内容,以嘲讽和批评为目的。
而本文运用了“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方法,达到讽刺效果。
因为目标的清晰,所以觉得整个《范进中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范进中举》教后反思记得每次上公开课,之前准备的那段时间总是内心充满了焦虑,惟恐把课上砸了。
于是一边焦虑,一边备课:熟悉教材,构思创意,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语言,还有揣摩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临时情况。
一遍一遍的准备,往往是越备到最后,越是心里没底。
因此,那种惴惴不安的心理一直持续到上课。
这次上完了《范进中举》后,长舒了一口气,为的是终于完成了任务,了却一桩心事,课堂虽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也没有料想的糟糕。
沉静下来,反思这节课,希望总结得与失,为以后教学提供更好的借鉴。
收获一:细心准备,是上好课的坚强基础。
我在上一篇新课前,往往先把文章反复地看几遍,熟悉每一个要点,甚至要记住某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要勾画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做到了然于胸。
然后再去网络上查阅资料,尽可能扩大自己对文章有关的理解范围,因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在课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心灵的碰撞,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最后是编写教案,构思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语言。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
收获二: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者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这节课上,在分析人物时,我没有按照教前的设计,而是询问学生想要分析哪个人物,学生说要分析胡屠户,我进而要他们讲出先分析胡屠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探寻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反映的社会现象。
学生参与很积极,探根寻源,对人物的分析也很透彻。
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人物时,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教学目的达成也很顺利。
收获三:搭桥铺路,巧妙引导。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教学问题的设置时,注意问题安排的梯度,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
在上课时,我在提问问题时,注意到问题的深度,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设置课堂流程时,往往带有功利的色彩。
在我的这节课上,知识点设置得多了点,造成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的前瞻性功能,即对学生的德行的培植熏陶作用。
一节课,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愉悦与陶冶,促成学生人生积极素养的形成。
这是我对我的语文课堂的期望四《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
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
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
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
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
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
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
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
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
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
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