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经济成分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使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增加,给税收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抓住税源管理这个核心,税收收入才能持续稳定增长,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严密监控税源应收尽收,因此,要始终将税源监控管理置于税收征管工作的突出地位,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一、当前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企业税法遵从度不高,纳税申报真实性差。
近年来,随着税收管理的手段不断创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征管质量显著提升,但是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并没有随征管质量的提高而同步提升,特别是一些重点税源行业,如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商贸流通、制种等,不按期申报以及申报不实的问题比较普遍。
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和制种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存在生产经营的不均衡性,建设、开发及生产周期长,取得收入时间相对集中,建筑企业在工程竣工决算后、房地产开发和制种企业在销售实现后,才集中申报缴纳税款,难以做到按期申报。
虽然近年来由于强化管理,不按期申报的现象有所减少,但申报不实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大量存在,税收违法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干部业务素质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税收征管需要。
一方面,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懂税收、懂财会、会评估、会分析、能查账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虽然全系统干部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科班出身、真正受过税收专业教育的干部比例很小。
另一方面,队伍结构失衡,全市地税系统干部平均年龄42岁,其中40岁以上干部占总人数60%以上,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队伍活力不够,后劲不足,缺乏昂扬朝气和蓬勃锐气。
另外,干部学习动力不足,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干部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功利思想严重,满足于拿文凭考证书,而忽视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突出表现在全系统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人数不断增加,级别不断提高,但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差强人意。
尽管市县两级近年来不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但培训大多以短期应用型培训为主,综合素质型培训较少,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税源管理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税源管理需要。
(三)过分依赖税收信息化建设和软件系统功能。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改进,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使大家形成了对信息化系统的过分依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事实上,由于软件开发的相对滞后以及现有软件功能存在缺陷,信息化管理仍无法满足目前税源管理与监控的需求,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被信息化管理手段取代,而新的税源管理手段又不尽完善,给基层一线强化税源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有的被动等待信息化发展,寄希望于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来解决所有管理问题,有的过分依赖信息化建设,满足于计算机管税。
尽管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了从税务登记到税款征收的全过程电子化管理,也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功能,但尚不能利用现有信息化成果开展深层次的数据评估分析、税源监控预测和税源动态管理,信息化建设仅仅实现了税收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对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的科技支撑作用十分有限。
同时,由于对征管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利用等工作重视不够,使现有软件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大量的征管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
因此,转变税收管理方式并非对过去管理手段的简单放弃,而要结合信息化建设实际和税源变化形势,坚持在继承中创新。
(四)税收管理员的税源管理职责发挥不充分。
当前,税收管理员承担的程序性、事物性工作居多,税收管理员往往充当着“消防员”的角色,税源管理工作捉襟见肘,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掌握税源动态变化情况的时间并不多,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
同时,管理员队伍人数相对固定,年龄逐步老化,而管理的纳税户却在不断增加,随着征管方式的不断改革创新,税收管理员工作重心由单纯的催报催收等一般性工作,逐步拓展到以计算机操作、申报审核、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检查、税源监控、纳税服务等为主的技术性、综合性工作,这些变化,使相当数量的管理员难以适应。
因此,有一定难度的税源管理工作势必就落在了个别业务骨干身上,形成了工作负担不均衡,加之基层考核多注重内部收入目标、执法责任制等内容,忽视了对基础管理工作的考核,使税收管理员的税源管理职责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五)对税源及税源监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已制定的各项税源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源管理的全面性、规范性、实用性不强,在日常检查、税源调查、数据采集、预测分析、纳税服务等诸环节上,仍然处于粗放型、轻责任、低标准层面上,甚至出现空白状态。
日常管理中,突出了管理的形式,忽视了管理的实质,每项工作都是重要工作,每个税种都要重点管理,所有税源都不放过,每个纳税环节都重点监督,使基层忙于应付,大家对税源及税源监控管理的实质和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
强化税源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短期就能实现,需要不断的总结完善,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要环节。
(六)在税收执法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执法刚性不强,执法程序和执法实体存在风险。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为独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经济形式,企业数量激增,规模扩大,经济形式多元化,核算方式复杂化,但与之相对应的税收征管工作重心却放在了纳税服务、自行申报、集中征收上,弱化了税源管理,尤其是把税收执法的最后关口置于税务稽查,但稽查点小面窄,程序繁杂且死板,税务处罚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达不到警示和惩戒的预期效果,加之存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手段软弱等因素,使偷税行为的普遍性、反复性、多样性、严重性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执法风险,例如委托代征、代扣代缴等环节中还有与税收征管法不相适应的地方,大量的委托代征工作不规范,没有签订代征协议或代征协议过期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委托没有代征资格的组织或个人代征税款。
这些潜在的执法风险,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七)分级分类管理和专业化管理不尽完善。
目前,分级分类管理只按纳税人大、中、小标准进行划分,突出了抓大、控中、管小的分级管理办法,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按行业和税种进行分类管理。
专业化管理也仅仅局限在建安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两个行业,管理环节的专业化分工还未涉及,“四位一体”工作机制还未建立,各环节仍分属不同部门独立运行,缺乏协调机制,税源管理的整体合力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二、强化税源管理的思路及建议(一)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税法宣传教育,提高针对性、注重时效性、突出操作性。
除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规定不能公开或者需要保密的事项外,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赋予纳税人更多知情权。
通过提醒服务、精简程序、查前辅导、引导自查等方式,优化纳税服务,引导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同时,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提高税收违法成本,促使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只有人才培养多元化,才能实现管理人才的现代化。
首先,应科学、客观地分析税源状况和人力资源状况,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税源监控岗位上。
其次,强化上岗培训和业务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脱岗培训和在岗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第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引导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勤实践,精通业务知识,既能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熟悉企业财务制度,又能熟练操作和应用计算机。
(三)明确税源监控管理职责。
在税源管理人员数量相对稳定而纳税人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人少户多的矛盾日渐突出,要求管理员将所有管户完全管理到位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分级分类制度,将纳税人分成重点税源户和一般税源户,重点税源户一般只占总户数的10%左右,但其缴纳的税款却占总收入的90%以上,可以考虑设置重点税源管理分局或管理组进行管理,内设日常管理岗和纳税评估岗,日常管理岗负责纳税人的日常管理,评估岗专门负责纳税评估。
重点税源以外的管户设一般税源分局或管理组进行管理,内设户籍管理岗、催报催缴岗、纳税事项管理岗以及纳税评估岗,实行岗位分工专业化管理。
同时,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使其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如将年龄偏大、专业知识不足的人员安排到催报催缴岗,并按四个程序规范操作:群发短信提醒申报缴纳、电话通知催报缴纳、日常巡查现场告知、实施税收违章处罚。
将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安排至综合性的纳税评估、分析检查岗,开展专业评估和分析检查。
从而使专业化和精细化得到有机统一,工作负担趋于平衡,有效解决忙闲不均、苦于应付的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税源监控手段。
随着经济税源快速变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税收管理精细化水平,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此,要进一步优化税源管理模式、提高税源管理效能,努力将经济税源转化为管理税源。
一是在纳税评估上明确部门和岗位工作职责,突出评估重点,注重评估效率和效益,避免大而全、走过场、图形式的问题。
要杜绝以查代评、将评估税款作为考核指标的做法,准确把握纳税评估的范围和界限,通过纳税评估,对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对发现疑点的企业,进行纳税约谈,要求纳税人举证,说明纳税异常的原因。
对在纳税评估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促使其自我纠正,并监督执行,督促税款及时入库,进而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二是在税收分析上注重分析的实用性,尽量少用宏观指标,重点应进行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研究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对应规律,注重税收分析基础数据质量,规范数据统计口径,剔除人为调整因素,避免税收分析与纳税评估的重复与类同。
三是增强税收专项检查目的性、针对性,以行业检查为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发挥税收检查的震慑作用,加大违法者的偷逃税成本,促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达到规范行业税收的目的。
四是建立内部管理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对内部管理工作是否达到效率最大化,包括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人员搭配是否合理,在制定税源管理内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效能平台,科学有效的评估征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是创新税企互动方式,变被动单向交流为主动双向交流。
税源管理部门可以邀请纳税遵从度好的企业财务人员或管理人员为税收管理员讲课,拓宽视野,相互借鉴,充实完善管理内容。
探索给予纳税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在税收检查、办税程序等方面适当优惠,而对屡查屡犯、税法遵从度差的纳税人给予媒体公开曝光。
六是创新税源监控方式。
利用政策信息监控税源,分析研究政策变化,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应收尽收,应免尽免。
利用历史数据监控税源,将纳税人不同历史时期的税收分析、征管数据和稽查数据,结合生产经营变化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对异常情况重点关注,确定评估和检查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