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第三章--中国宗法制度

(完整版)第三章--中国宗法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 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 造
化 研
章究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如下特点: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
❖ 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 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 趋势。
❖ 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 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 ”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 化。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 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 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周公制礼作乐,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 确立宗法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制 ❖三、宗庙祭祀制度
商:兄终弟及→父子相继(康丁以后)
周自成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一夫多妻制: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
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 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 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诸 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 士一妻一妾。
(二)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兄终弟及:一种王位继承制度。王位由哥哥 传给弟弟继承,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 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 子几种。我国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及鲁国、宋 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宗法社会中地 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 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 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 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 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 门阀的特权。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 所自分。 -----《通鉴外纪》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一)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 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 种制度。这种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 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 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 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 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在宗法制度 下,家族——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 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祠始建于南齐,距今1500多年, 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堂现存有四面牌 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楠木享堂等明、 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图》、《春草轩 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 缘关系。
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 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 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 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 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2.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 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 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宗法制与国家政权合二为一,在家族——宗 族内部起到维护父家长统治权力的作用,在意 识形态领域具有道德制约的作用,对国家与社 会具有维系秩序的功能,同时,对国民性格的 塑造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 (二) 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
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庭,家 族内部所容纳的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 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中, 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 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 利。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 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 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 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 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 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 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 血缘实体。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 辈份关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 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1.家庭结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 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 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
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 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 惠、幼顺、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 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 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 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 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 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 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 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 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 于忠,以维护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 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 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