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四)推动再生水利用
1.建设任务。“十三五”期间,新增再生水利用设施规模 1505 万立方米/日,其中,设市 城市 1214 万立方米/日,县城 291 万立方米/日。
2.技术要求。按照“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再生水生产 设施及配套管网的规模及布局。结合再
其中:中西部地区建制镇力争达 到 50 75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 90 力争达到 60
提高 5 个百分点 ≥30*
“十三五”新增 3.1
/
/
22 35.7
5 /
3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率(%)
其中:北京
其中:天津
其中:河北
缺水城市
其他城市和县城
污水管网规模(万公里)
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万立方米/日)
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万吨/日)
对经济发达地区、水体污染严重地区、环境容量较低地区以及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流 域地区,应加快设施建设进度,并执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十三五”期间,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 5022 万立方米/日。其中,设市城市 2856 万 立方米/日,县城 1071 万立方米/日,建制镇 1095 万立方米/日。
5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三)重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
1.建设任务。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处置,鼓励资源 化利用。现有不达标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加快完成达标改造。优先解决污泥产生量大、存 在二次污染隐患地区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可考虑统筹集中 处理处置。
“十三五”期间,新增或改造污泥(按含水率 80%的湿污泥计)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 能力 6.01 万吨/日。其中,设市城市 4.56 万吨/日,县城 0.92 万吨/日,建制镇 0.53 万吨/日。
指标 城市
污水处理率 县城
(%)
建制镇
城市 污泥无害化 处置率(%) 县城
重点镇 再生水利用 京津冀地区
“十三五”主要目标及建设任务
2015 年 91.9
85
/
53 24.3
/ 35.0
2020 年 95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 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85
其中:东部地区县城力争达到 90 70
3.加强合流当按照本地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要求,加快 实施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要加快建设截流、调蓄等设施。
“十三五”期间,改造合流制管网 2.87 万公里,其中,设市城市 1.70 万公里,县城 1.17 万公里,完成后将促进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三)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底,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5%,其中地
2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县城不低于 85%,其中东部地区力争达到 90%;建制镇达到 70%,其中中西部地区力争达到 5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 前一年完成。
4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确保收集的污水水质、水量稳定。
“十三五”期间,改造老旧污水管网 2.77 万公里,其中,设市城市 1.58 万公里,县城 0.73 万公里,建制镇 0.46 万公里。
(2)技术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以管网的截流、输送污水效能为评价标 准,改造后的污水管网要不破损、不漏水,排水顺畅。
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及近岸海域汇水区域)的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按 照水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选择脱氮除磷效果好的工艺技术,出水水质应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建成区水体水质未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应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
2.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能力
(1)建设任务。敏感区域以及建成区水体水质未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现有污 水处理设施未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的,均为提标改造对象。
1
一、总体要求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尊重并顺应城镇发展规律,严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 发力”的治水方针,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倒逼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统 筹规划、科学引导,加快形成“绿色生态、系统协调”的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格局。
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以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缓解水资源紧缺等 突出问题为导向,重点优化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的空间布局,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水平,加快推进污水管网改造、排水口及检查井渗漏治理,开展城市建成区初期雨水污染治 理。
政府主导,加强监管。坚持政府主导,明确责任主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与社会 资本合作。健全有效的监管和绩效考核制度,健全城市水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 制度,强化运营监管,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确保设施高效、稳定运行。
规划期限:2016-2020 年。
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是城镇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居民安全 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十二五”以来,各地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力度,全国污水处理水平明显提高。截至 2015 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 2.17 亿立 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 85%,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 设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但同时也应看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区域分布 不均衡、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建制镇设施明显不足、老旧管网渗漏严重、设施提标改造需求 迫切、部分污泥处置存在二次污染隐患、再生水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管理等突出问题,城 镇污水处理的成效与群众对水环境改善的期待还存在差距。“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时期。为此,“十三五” 期间应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由“规模增长” 向“提质增效”转变,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由“污水处理”向“再生利用” 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水环境质 量改善的成效。
(2)技术要求。除干旱地区外,新建污水管网要采取分流制系统,污水管网收集能力 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相匹配。污水管网建设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严格做好闭水实 验,防止检查井、接口渗漏等问题。
2.强化老旧管网改造
(1)建设任务。对年久失修、漏损严重、不合格的老旧污水管网、排水口、检查井进 行维修改造,减少管道污泥淤积、超载等保证过流能力,改善因管网破损造成大量地下水等 外来水进入而影响排水、治污效能发挥,避免污水渗漏导致管道周边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等,
(二)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统筹规划。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将污水处理作为改善城镇水生态环境的 关键环节,坚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相 衔接,与环境改善需求相适应。
系统协调,提质增效。按照经济适用、节约资源、高效有序的要求,科学规划城镇污水 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运行效率,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 设改造,厂网配套、泥水并重,提高污水收集能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污水收集系统
1.新增配套污水管网
(1)建设任务。加大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优先解决已建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问题,强化黑臭水体沿岸的污水截流、收集,新建污水处理 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
“十三五”期间,新增污水管网 12.59 万公里,其中,设市城市 6.62 万公里,县城 2.92 万公里,建制镇 3.05 万公里。全部建成后,所有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均覆盖污水处理 设施配套管网,大幅提高污水收集能力。
“十三五”期间,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 4220 万立方米/日,其中设市城市 3639 万立方米/日,县城 581 万立方米/日。
(2)技术要求。应根据污水进水特点、排放和再生利用要求,科学选择提标改造工艺, 着力提高设施脱氮除磷能力,提标改造后出水水质应达到一级 A 排放标准或相关规定的水 质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人工湿地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 划
发改委、住建部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央城镇化 工作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导 各地科学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 了《“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范围 包括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所有设市城市、县城及建制镇。
再生水生产设施规模(万立方米/日)
65.9 28.5 27.7 12.1 4.4 29.65* 21744 3.74* 2653*
68.0 30.0 30.0 ≥20 力争达到 15 42.24 26766 9.75 4158*
注:表中*不含建制镇数据。

2.1 1.5 2.3 7.9 11.6 12.59 5022 6.01 1505*

(2)技术要求。坚持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要充分考 虑管网建设需求、河道及景观水体补水、再生水利用等。在人口密集、污水量大的地区,宜 采用成熟的集中处理方式。在人口密度较低、水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采 用技术路线简单、投资规模小、便于维护和管理的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