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苍南县中心镇培育和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心镇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10月份以来,我局参加县政协牵头组织中心镇建设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金乡、钱库、宜山、桥墩、马站、矾山和赤溪等7个镇听取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并赴诸暨店口镇和义乌佛堂镇考察学习关于中心镇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现就结合这次调研有关情况简要的介绍和建议。
一、我县中心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2007年龙港和灵溪两镇被列入第一批省级中心镇,金乡在今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中心镇。
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县还将把钱库、宜山、桥墩、马站、矾山和赤溪等镇作为中心镇进行培育,基本形成布局较合理、功能较齐全、经济较繁荣、特色较明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城镇体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中心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区域城镇框架基本形成。
我县高度重视城镇发展的规划工作,把中心镇作为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战略节点进行规划定位,做到规划先行、引领发展。
编制实施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其他专项规划,形成较完善的规划体系。
通过发展培育,基本形成了灵溪、龙港两大中心城区为双核,金乡、钱库、宜山、桥墩、马站、矾山和赤溪等几大镇为支撑,合理布局、各具特色、功能协调的区域城镇框架,推进了我县城镇化的进程。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中心镇功能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县中心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推进中心镇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规划修编,进一步营造城镇的特色,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增强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城镇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大部分中心镇已成为经济繁荣、交通方便、设施完备的区域型经济文化中心。
3、中心镇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加强、产业特色逐步显现。
我县不断加强中心镇产业培育,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逐步形成印刷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食品工业、金属压延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临港工业、仪器仪表业、光伏产业等八大工业产业,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和现代农业得到全面发展。
各中心镇产业优势互补,产业集聚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
到目前为止共获得8 张国字号工业商贸业金名片,5张国字号农业金名片。
特别是灵溪和龙港两镇,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155.7亿元,工业总产值333.5亿元,财政总收入16.9亿元,分别占全县的71.1%、63.9%、77.5% ,核心中心镇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和驱动力。
4、实施强镇扩权,中心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自去年8月龙港作为温州市五个市级“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之一以来,我县积极对接,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在全市第一个出台了“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三项机制”、扩大“四项权限”、打造”四大平台”。
我省首个镇级行政审批中心正式成立,涉及放权、授权49个事项基本到位,项目、土地、财政支持方面得到明确,工作平台初步完善,管理体制得到理顺,龙港扩权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使我县中心镇建设在体制机制上得到了创新突破。
二、中心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我县中心镇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加快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心镇发展不平衡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发展条件、政策配套协调等方面制约,从我县目前初步确定的9个中心镇看,城镇和人口规模、经济、财政收入等很多方面发展差异较大,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如龙港镇2009年户籍人口达到25.2万,人口最少的赤溪镇才2.3万人。
龙港、灵溪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36.71亿元与99.95亿元,而赤溪、马站则只有1.23亿元和9776万元,两者经济规模差百倍。
相对于核心区,部分中心镇规模偏小,难以发挥人财物集聚和带动效应,更加剧了发展不平衡。
2、城镇规划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县大部分中心镇的总体规划水平起点较低,定位不鲜明,普遍存在局限于现有区域、缺乏统领整个片区协调发展的高度和广度。
有的仅停留在总体规划上,没有做控制性详规,实际操作中难以确保实施。
有的规划年代已久,远远滞后于发展需要。
有的规划不够系统,没有将农村区域调整、产业平台、人口集聚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
有的随意改变规划的方向和要求,规划刚性不够。
3、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经济转型升级方面面临压力大,一是多数中心镇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普遍偏低,相互协作程度不高,拥有自主品牌企业偏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传统优势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压力。
二是中心镇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偏低,缺少有利于资源集聚的各种产业平台。
三是全县战略性主导新兴产业尚未真正形成,发展抢占先机和政策取向等方面欠缺。
4、要素制约明显一是土地制约。
随着中心镇建设进程加快,中心镇可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与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的矛盾日益突显,受“农保地”政策的制约,即使有资金投入能力,但也因发展空间不足没有土地指标而不能有效开发,导致我县大量的企业外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外迁使我县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土地制约已成为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公共投入资金不足已成为中心镇发展的普遍问题,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平衡、有的镇级财政收入偏低且缺乏投融资平台,一些中心镇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特别突出的是镇区的污水排放处理和垃圾清运处理设施不健全,基本上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于排流状态。
5、权责失衡突出随着中心镇的发展,一些中心镇的规模和功能具备了小城市的性质,但镇政府缺乏应有的城镇管理、协调和执法权限,大量的职能集中在县级部门,普遍存在“乡镇看得见却管不着,主管部门管得着却看不见”的管理脱节问题。
另外,行政机构设置不完善,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严重削弱了乡镇一级政府的管理能力。
三、下步我县中心镇发展思路与建议要充分重视我县中心镇发展,走特色发展道路,促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通过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和建设,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1、加强规划引导和管理,明确中心镇功能定位。
一是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
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县域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加强对我县中心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领导,突破现有中心镇域的局限,以中心镇辐射范围内规划共编原则,挖掘特色、培育特色,高起点、前瞻性地编制、修订和完善相应的规划,包括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筹协调的中心镇发展规划体系。
二是明确区域功能区分。
要积极开展功能区分研究,调整现行区域政策,研究提出差异化的财政、政府投资、产业和土地等政策,制定差别化的区域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谋划长远,打造苍南“第三极”。
马站片区现代农业发展在温州乃至华东地区具有独特的产业特色优势,陆上交通方便、深水港口优良,旅游资源丰富,辐射空间大。
具有独特的产业、独特的潜力和独特区位优势,建议把马站作为中心镇的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全面提升马站片区的发展定位,作为苍南城镇化发展今后的新亮点,打造苍南“第三极”,华东地区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形成与灵溪、龙港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2、加大投入,推进中心镇城镇化进程。
一是要加大政府主导性投入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小型城市的规模、功能、框架和现代化的理念,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对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要逐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延伸和共享,形成结构优化、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布局。
近期要重点解决群众呼声高的难题,如龙金大道扩建、矾山垃圾场迁建、金乡水厂管道扩容、桥墩水库移民危房改造等问题。
二是要适当扩大中心镇建成区域。
在加大旧镇保护和改造力度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进行新区开发,如钱库新区、马站新区、金乡新区的建设工作。
要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政策向中心镇延伸,支持中心镇推进住宅小区化,加快农房建设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力求形成富有地方特色、适宜居住并具有时代气息的小城镇面貌。
三是加大中心镇项目倾斜。
支持产业集聚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优先立项和供地,要健全中心镇项目库,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合理安排、统筹发展”的原则,力争列入“十二五”规划的中心镇除灵溪和龙港外每年有一个项目列入县重点工程。
3、以培育特色产业为主导,促进中心镇的产业聚集。
一要推进特色产业集聚。
要完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向中心镇集聚,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培育中心镇的重要支撑。
在加快推进苍南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基地发展同时,要重点发展沿104国道商贸物流发展带:依托104国道、灵海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等形成的综合交通通道,以灵溪、龙港为龙头,以桥墩等镇为节点,结合现有的特色市场,推进现代商贸物流发展。
龙金大道特色制造业带发展带:龙港、宜山、钱库、金乡等经济强镇要依托龙金大道,改造提升包装印刷、纸制品、纺织服装、箱包、文化用品及礼品、海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进特色制造业发展。
78省道生态产业发展带:矾山、马站等乡镇要依托78省道,整合开发优势资源,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适度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矿产开采等行业,通过生态产业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
二要搭建产业集聚平台。
充分挖掘全县空间开发潜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平台建设,着力推进苍南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基地、金乡—钱库—宜山特色工业小区、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文化创意园等开发建设。
创建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三要优化发展环境。
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创造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特别是要完善在外苍南人回乡创业服务机制等。
4、拓展发展空间,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要针对我县乡镇规模大小不一、数量偏多,现有几大中心镇发展腹地和辐射空间有限,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健全完善和辐射作用的充分发挥的现状。
要把区划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和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扩大片区中心镇规模,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突出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