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企业使用)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企业使用)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指南(试行版)集团安全环保部2018年7月目录1.适用范围 (3)2.编制依据 (3)3.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3)4.职责分工 (3)5.术语和定义 (3)6.危险源辨识方法 (5)7.风险评价方法 (5)8.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5)9.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 (5)10.事故隐患排查方法 (6)11.事故隐患排查标准 (7)12.事故隐患治理原则与程序 (7)13.事故隐患治理措施 (8)14.事故隐患治理效果验证 (8)附件 (9)1.适用范围本实施指南适用于集团各分子公司的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分级和管控。

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指导意见》(甘安委发电〔2016〕5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3.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实现集团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纵深防御、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提升集团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加快集团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实现作业现场隐患排查治理的“全覆盖、无死角、无空档”;实现“零隐患、零伤害”目标。

4.职责分工集团安全环保部为此项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为此项工作的责任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车间和班组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工作。

5.术语和定义5.1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5.2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危险源的构成:--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

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

--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

5.3风险点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

5.4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5.5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5.6风险分级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

红色风险\5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红色风险\4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公司对4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

橙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

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

黄色风险\2级风险: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

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

蓝色风险\1级风险: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

员工应引起注意。

5.7风险管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可行性;(2)安全性;(3)可靠性;应包括:(1)工程技术措施;(2)管理措施;(3)培训教育措施;(4)个体防护措施;(5)应急处置措施。

5.8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简称隐患、事故隐患或安全隐患。

隐患通常指潜藏或不易发现的危险或祸患。

在安全生产领域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5.9隐患分级隐患的分级是以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影响范围为标准的,可以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5.2.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5.2.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对重大隐患,相关行业可制定重大事故隐患目录。

5.3隐患排查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5.4隐患治理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

6.危险源辨识方法6.1 危险源排查范围的划分要求比如以生产区域、作业区域或者作业步骤、设备设施等划分,确保危险源辨识全覆盖。

6.2 危险源辨识方法建议对生产现场的生产区域、作业区域及其它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或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识别。

7.风险评价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建议各单位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

8.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依次按照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以应急处置措施等五个方面对每项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9.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为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各单位应对风险分级管控制定实施内部激励考核的方法或措施。

10.事故隐患排查方法隐患排查与治理是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的内容,隐患排查不同于一般的日常安全检查或安全巡视,隐患排查必须做到有组织体系、有排查标准、有排查记录、有排查整改方案、有整改效果验证等要求。

11.事故隐患排查标准各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与要求编制不同专业、不同检查层级的隐患排查标准,隐患排查标准应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逐一制定。

利用检查条款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等对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

11.1按照专业,安全检查表可划分为:工艺安全检查表、设备安全检查表、电气安全检查表、防火防爆安全检查表、防雷防静电安全检查表、消防安全检查表、安全连锁与功能、作业行为、职业健康防护安全检查表等。

11.2 按照检查层级,安全检查表可划分为:公司级安全检查表、车间级安全检查表、班组级安全检查表等。

11.3 按照时间,安全检查表可划分为:季节性安全检查表、节假日检查表、日常检查表等。

12.事故隐患治理原则与程序各单位应对事故隐患分级治理。

不同层级负责的隐患治理由治理所需的资源配置、权限、管理及技术能力等因素来确定。

每一级均应建立健全隐患治理台账,对隐患清单、隐患治理过程以及隐患治理效果验证均应保持完整记录。

13.事故隐患治理措施各单位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

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14.事故隐患治理效果验证隐患排查治理应符合“闭环管理”,各单位对隐患治理的效果进行验证和跟踪,按照隐患等级明确效果验证责任部门和验证程序要求。

对已按照要求整改的隐患及时销号,对未按期和按要求整改的隐患应督促整改并实施考核。

附件:附件一工作开展流程附件二风险点分类标准附件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附件一:工作开展流程注:危险源辨识应当立足岗位开展,由岗位员工对所在岗位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岗位员工辨识的危险源由班组长负责汇总,汇总整理后上报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在汇总各班组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对车间各公共区域开展危险源辨识,车间危险源辨识结果汇总整理后上报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工艺、技术和设备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对各车间上报的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审核,最终整理形成各单位危险源辨识记录。

附件二:风险点分类标准A.1 物的不安全状态A.1.1 装置、设备、工具、厂房等a) 设计不良——强度不够;——稳定性不好;——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型缺陷、外露运动件;——缺乏必要的连接装置;——构成的材料不合适;——其他。

b) 防护不良——没有安全防护装置或不完善;——没有接地、绝缘或接地、绝缘不充分;——缺乏个体防护装置或个体防护装置不良;——没有指定使用或禁止使用某用品、用具;——其他。

c) 维修不良——废旧、疲劳、过期而不更新;——出故障未处理;——平时维护不善;——其他。

A.1.2 物料a) 物理性——高温物(固体、气体、液体);——低温物(固体、气体、液体);——粉尘与气溶胶;——运动物。

b) 化学性——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

c) 生物性——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源因素。

A.1.3 有害噪声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A.1.4 有害振动的产生(机械性、液体流动性、电磁性)A.1.5 有害电磁辐射的产生——电离辐射(X射线、γ离子、β离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超高压电场、此外线等)。

A.2 人的不安全行为A.2.1 不按规定的方法——没有用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装置等;——使用有毛病的机械、工具、用具等;——选择机械、装置、工具、用具等有误;——离开运转着的机械、装置等;——机械运转超速;——送料或加料过快;——机动车超速;——机动车违章驾驶;——其他。

A.2.2 不采取安全措施——不防止意外风险;——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没有信号就开车;——没有信号就移动或放开物体;——其他。

A.2.3 对运转着的设备、装置等清擦、加油、修理、调节——对运转中的机械装置等;——对带电设备;——对加压容器;——对加热物;——对装有危险物;——其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