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忠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忠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现代转型

试论中国传统忠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现代转型
摘要:我国传统忠孝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学者的推崇和完善,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忠孝观念仍有必要存在。

对忠孝观念加以合理的改造,即对其进行现代转型,忠孝观念就可以服务于现代社会,这对于现代化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忠;孝;忠孝观念;历史演进;现代转型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内容丰富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中忠孝观念是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

但是,我们总是犯着这样一个错误。

那就是未能理性地、全面地、辩证地、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我国传统忠孝观念,只是笼统地认为传统忠孝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而并不对其进行彻底地分析,到底哪些需要继承和发展、哪些需要抛弃。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弄清这个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现代化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忠孝观念的历史演进
(一)、忠观念的历史演进
“忠”的本义。

“忠”的上半部分是个“中”字,下半部分是个“心”字,顾名思义,“忠”就是不偏不倚,公正的意思。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忠”:忠,敬也,尽心曰忠。

①认为“忠”就是尊敬,尽心尽力的意思。

故“忠”的本义可以作此理解:尊敬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不偏不倚。

忠观念的起源和形成。

一般认为,忠观念起源于春秋时期,此时忠观念就是评价臣下和国君关系的道德规范。

在春秋时期的文献著作中,“忠”字才频繁出现。

因此,忠观念起源和形成于春秋时期。

忠观念的发展。

总的来说,随着朝代的更替,忠的含义越来越狭窄,最后走进了“死胡同”。

“忠”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

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

此时忠观念的含义仍是广泛的,甚至更广泛。

作为一种普遍而广泛的伦理道德规范,忠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及发展有重要意义。

秦朝后,皇帝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使得忠观念的含义开始萎缩。

随着中国君主集权的不断加强,忠观念的含义不停地变窄,特指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宋代以后,“忠”成了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最后发展为“愚忠”。

在明朝,愚忠表现地最为突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明朝涌现出了大批地“忠臣”。

(二)、孝观念的历史演进
“孝”的本义。

《说文解字》对“孝”做出这样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②“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长并乐于服侍父母,赡养父母等意思。

孝观念的起源和形成。

孝观念起源于具有宗教色彩的祖先崇拜,这种孝观念是以祭祀祖先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在原始社会,生存条件及其恶劣,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祈求上天和祖先的保佑,于是出现了图腾崇拜,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力
量。

因此,祖先崇拜是孝观念的起源。

孝观念的发展。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孝就是“无违”③“色难”④,即就是要求人们听从父母的教导,不违背父母的指示;对父母要恭敬,不能怨恨父母。

后来曾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对孝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使孝观念更加全面完善。

儒家经典《孝经》的成书,标志着孝观念的成熟。

《孝经》一书对孝观念作了全面地总结和要求,故备受历代君王和学者的推崇。

二、忠孝观念的历史作用
(一)忠观念的历史作用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经》曰:“为臣事君,臣之本也。

”⑤可见忠观念是多么重要。

其历史作用有利有弊,忠观念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首先,忠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忠厚、宽以待人的品格。

作为人际交往的规范,忠观念时刻影响着中华儿女。

忠观念形成以来,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

自古以来,忠观念一直被视为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

其次,培育了中华儿女忠于职守的精神。

忠观念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勤奋工作。

由于忠观念的约束,臣下必须认真工作,忠于职守,丝毫不敢懈怠。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笔下的《出师表》令人感动。

正是由于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他才会全力工作,力图振兴蜀国。

这就是忠于职守的典型表现。

最后,铸就了中华儿女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忠观念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忠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方孝孺等等,这些忠臣大多用生命诠释了真正的爱国情怀。

当然,传统忠德观作为历史的产物,我们在肯定忠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忠观念过度推崇君主的权威,贬抑臣民的人格,导致了国民思想的严重僵化,阻滞了政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之所以沦为“东亚病夫”,政治上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君主专制制度。

而绝对的忠观念则维护了这一制度,成为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忠观念主要是对君主的忠诚,主要指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即“私忠”。

由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忠观念的含义越来越狭窄,最后发展到愚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此外,“愚忠”观念浓厚,使无数忠臣不得善终。

(二)、孝观念的历史作用
孝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儒家核心思想的重要范畴,可以看出我国是非常重视孝观念的。

孝观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孝观念对封建政治的影响。

孝观念是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维持社会安定的工具。

历代统治者重视以“孝”治天下并以法律来保证“孝”的实行,将“不孝”列为“十恶”之首,可见“不孝”的罪之大。

但实际上,统治者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要做到“孝”,就必须为了国家付出一切,忠于国家。

因此,孝观念对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第二,孝观念对家庭的影响。

子曰:“因天之时,就地之力,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⑥一方面,孝观念对调节家庭内部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和谐有重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孝观念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人格上的不平等和男尊女卑,使子女丧失了婚姻自主权。


敬父母,天经地义。

但由于统治者和一些学者的发挥,孝观念被不断地绝对化,逐渐变了质。

在孝观念形成之初,孝就是要求人们关心父母,不违反父母的意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变成了对父母的绝对听从,一切事情父母包办,任何事情都必须听父母的,丝毫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志。

由于父母的“专制”,不知酿成了多少人间惨剧。

孔雀东南飞、梁祝等等,都是父母“专制”的后果。

三、忠孝观念的现代转型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忠孝观念仍是必要的。

忠孝观念虽有很多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合理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对其进行现代转型。

那么,忠孝观念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极有益的。

首先,忠观念的现代转型。

忠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内容十分庞杂,我们要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就必须改造它,使其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在今天,我们对忠观念要做这样的要求:第一,忠于祖国。

尽忠于国不是对某个人的忠诚,更不是对利益的忠诚。

第二,忠于他人。

忠于他人就是要尊重他人,宽容忍让,与他人和睦相处。

最后,孝观念的现代转型。

孝观念的改造要求是:首先,将孝从政治中分离出来。

传统孝观念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在今天,我们提倡的是单纯意义上的孝,与政治不挂钩。

其次,孝的范围适当扩大。

传统孝观念讲求对自己父母的孝,而现在,我们要讲求“老吾人之老以及人之老”。

最后,孝的内容更为广泛。

传统孝观念只是要求子女听从父母,孝敬父母。

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提倡的是物质和精神的上的孝,二者不可或缺。

四、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不完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还不健全,人们的孝忠观念淡薄, 现代的忠孝观念教育是迫切的。

因此,就必须对传统忠孝观念进行现代转型。

传统孝忠观念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探究传统忠孝观念的目的恰恰就在于改造传统忠孝观念,使其适应现代社会,服务于现代社会,从而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同上
[3]《论语•为政》
[4]同上
[5]《忠经•冢臣章第三》
[6]《孝经•庶人章第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