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下列两则幽默说明了什么?
幽默一:火星人落到地球上被逮住了。

东北人会问他有没有户口;北京人会问他与我们人类有没有血缘关系;上海人会把他们用来搞外星人展览,卖门票;广东人会问他身上哪些器官可以吃;海南人会问是男是女,男的杀掉,女的就做老婆;而温州人则会立即请他们吃饭,打听火星上有没有生意可做,请他们帮助介绍。

幽默二:如果用大象为题作文,英国人便拟题为《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法国人则会做出《象的恋爱论》;德国人则会陷于理性沉思,然后提起笔写出《关于象之研究》;意大利人无疑会“象啊,象啊”的吟起诗来。

中国人会写什么呢?十有八九会写《象的伦常》了。

难怪有人说,不管你在上海生活了多少年,外表穿着怎样与上海人一样,但是,真正的上海人一眼就能看出你还是“乡下人”。

人们之所以能够从芸芸众生中大致辨别各民族的特征,是因为每一个民族内部深藏着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便是所谓的民族精神。

2、你知道“中国”、“中华”的由来吗?
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中华”之名由来已久,“中”即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蕴涵文化发达之意。

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唐律疏仪释文》)
3、为什么中国称“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
当人们一谈到人文精神,就会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人文精神?我们经常听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又有了“政治文明”,电视里经常出现“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

究竟什么是文明?文明与文化是否就是一回事?
“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中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因此,“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也就是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广义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
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

我们炎黄子孙生活、学习和工作于其中的国度——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不仅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的众多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居于世界前列的古代精神文明,一向以“礼仪之邦”享誉全球。

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4、传统道德都是传统美德吗?
大家也许会发现,近几年电视中的“帝王剧”(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乾隆微服私访记》、《大明宫词》等)“清官剧”(如《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武侠剧”收视率都较高。

这说明了什么?
其实,这三者受欢迎并非偶然。

中国老百姓历来盼望的第一件事,是有个圣明天子的出现,这样世道安定,老百姓就少点折腾;第二件事是盼望出现清官,为民做主,让老百姓少受点委屈;由于天高皇帝远,民间的不平事清官老爷也顾不了那么多,受欺凌而告状无门的老百姓盼望的第三件事,就是出现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来弥补明君、清官的不足。

“帝王剧”、“清官剧”、“武侠剧”究竟是在宣扬什么?这与我们正在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是否相符?实际上,这是将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混为一谈。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

传统美德是指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

一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一是由论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

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的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

如董仲舒以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这些规范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一些是包含封建糟粕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具体分析。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作用的那些规范。

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

因此,我们要反对盲目抬高传统道德文化、搞所谓“保护国粹”,以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之名,把一些封建的糟粕也加以肯定的错误做法。

5、传统道德文化距离我们有多远?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

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并世代相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这些传统伦理道德仍然渗透在今天现实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今天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伙、男尊女卑等,本质上都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反映。

6、中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何意义?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而社会主义道德的构成,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优秀部分。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既要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又要对自己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否则,就会与自己这个中国人的身份和所要完成的使命极不相称。

首先,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开放的世界使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地球村”越来越“小”。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真切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较之把握诸如皮肤、头发、眼睛的颜色之类体质特征要困难得多。

然而,任何民族,其文化形态尽管纷繁多彩,但都可以寻觅到该民族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

惟其如此,才有英国人绅士风度说,德国人精确高效率说,美国人自由开放说,日本人善采异邦说,等等。

其次,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国情不是空洞的,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

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了因袭的负重。

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不很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

了解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

再次,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09页)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