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类考硕博历年试题汇编——复旦大学复旦04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试题(文艺学,美学,现当代文学,民俗学,比较文学方向)简答题:1,以词的演变为例,分析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关系。
2,“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宗旨和艺术特点(至少举两位作家),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3,荷马史诗的叙事特点。
4,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类型(至少两部作品)。
5,“美的规律”和文艺创作的关系。
6,论述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理论上的集大成之处。
7,简述胡风的文艺理论思想,以及在20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8,民间文学研究的加强,是否意味着文学研究合法性的加强?说出你的看法。
9,文艺创作中的读者意识和市场意识是不是一回事?说出你的看法。
10,简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之得失。
论述题:1,以具体作品为例,说明19世纪的法国文学和20世纪的中国文学,各自的现代主义如何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基础上,拓展了新的美学空间和艺术境界。
2,文学在高科技时代的地位和职能。
前十题每题十分,后两题每题二十五分。
共一百五十分。
复旦的题出得很让我佩服,里面每一题都可圈可点,言浅意深04复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考试试题文史哲基础卷:名词解释:魔幻现实主义类书玄言诗形而上填空:10个,一个一分论述:请对儒家的几个代表人物的思想说说你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谈谈人文学科对于科技和经济的指导意义;以上两题必做试述“垮掉的一代”创作思潮的特点及其对于中国青年文学的影响;选做题,选一即可,其他的忘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卷1.有人说:“一个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你怎么看?试用你所学过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评论这个观点;2.试述米兰昆德拉(或卡夫卡)的创作、翻译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以上必做题,各30分选做题:每个导师出的题不一样,大都是两个之中再选一题做中外文化关系方向:试对王国维和鲁迅接受西方现代思潮作一比较。
(40分)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复试题目2003年简答:1. 《拉奥孔》的内容。
2. 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者关系。
3. 弗雷泽的《金枝》的美学意义。
4. 孔子的美学思想。
论述:1. 论述文化多元化对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
2. 分析并评价蒋孔阳先生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3.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现实生活趋于审美化。
注:简答一个10分,论述一个20分,总分100分。
措辞方面有小出入。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3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考题中国文学现当代文艺学比较文学适用简答题:(8分一题)1. 用苏轼的诗、词、文各一篇分析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与美学风貌。
2. 用巴金《激流三步曲》分析家族小说特点。
3. 论述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
4. 莎士比亚戏剧与古典主义戏剧在人物刻画和剧情安排方面有什么区别5. 以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至少一篇)为例,分析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创作方面的区别。
6. 为什么“美的观念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如何分析想象的。
8.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论述了哪些内容?9.分析题(18分一题)1. 生活中经常有人说“这个蛋糕简直象个艺术品”、“维纳斯真是完美的艺术杰作”,用你掌握的文艺学或美学观点,分析这几句话揭示了文艺理论中哪些方面的问题。
2. 材料:A来自偏远山区,高考落榜后进城打工,面对都市的灯红酒绿,产生了自卑感。
在工作中认识了城市女孩B,两人产生感情,论及婚嫁,但B最终投入了海外学成归来的IT界新宠C的怀抱。
A受到打击,从此玩世不恭,纸醉金迷,最终走向了犯罪。
几年后,A从监狱出来,看着城市中过往的车辆,猛的踢了一脚石头子,向前走去……如果你是作家,面对这样一个素材,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文体创作?采取什么样的叙述方式、选取什么样的视角、选取怎样的创作方式、对A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你将赋予作品怎样的寓意?(请不要拘泥,尽兴发挥)论述题(25分一题)1. 分析《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和梅非斯特两个形象,并论述这两个形象反映了近代西方社会怎样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中有没有类似的作品和人物?(最少用两部作品分析)作家表达的价值判断是否与西方相同?2. 有一种文学定义,按它定义文学,文学就只剩下了一些“名著”,这种定义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局限?《浮士德》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用60年时间完成的巨著,其中渗透着作者对欧洲几百年来,文化思潮变迁的深邃思考,充满了否定之否定的深长意味。
1.浮士德这一形象出现在中世纪的文学中,起初是一个贪图享乐,不惜和魔鬼定下协定,出卖灵魂的享乐主义者。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学院派戏剧家马洛用这一题材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赋予了浮士德这一形象新的内涵,将其描写成不信上帝,追求知识,追求快乐生活,企图用人的力量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者。
歌德创造性的运用了这一题材,不但使浮士德的性格更为复杂,也使故事富有一种高度哲理和艺术性统一的美,浮士德的探索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到19世界初这300年来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2.浮士德一生的探索:走出书斋、投身社会——对中世纪神学的否定,对现世人生追求、探索的肯定。
追求个人幸福——对文艺复兴后期个人主义泛滥,过分追求享乐的否定。
为宫廷服务阶段——宣告依靠贤明君主改革社会理想的破产(歌德对自己魏马宫廷生活的否定)追求艺术阶段——对古典主义追求崇高,用崇高美陶冶人们精神,从而启迪人们思考,改造社会的理想的破灭。
在改造自然中找到真理——认可了集体劳动创造财富,开拓崭新世界,具有乌托邦色彩。
3.浮士德这一形象体现了永不满足,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渗透着辩证法精神。
他每一阶段的探索都是对自己先前努力的否定和批判,都渗透了人性中两种矛盾——不断追求与贪图安逸——的对立和融合。
4.魔鬼梅非斯特虽然是贪图享受的罪恶表征,但他与浮士德打赌的过程恰好象征了,人的欲望正是推动人类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动力,恶的东西一方面将人引向歧途,一方面推动人类进步,因而善恶往往不是黑白分明的。
梅非斯特虽是恶的化身,但是正是他的力量推动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探索,恶的力量成了造善的工具。
5.这两个形象在《浮士德》中具有相同的分量,除了体现出近代西方的批判、探索,自我否定精神外,还体现了深邃的辩证法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在最后浮士德与梅非斯特同时输掉赌约,又同时获得上帝原谅可以看出西方思想者对探索的鼓励和对探索中错误的谅解,及在原谅中体现出的对人类欲望的客观肯定。
追求和奋斗将带来错误,但惟有追求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生命不息则追求不止,这才是人类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真理!6.中国文学几前年来缺少史诗类的作品(特指汉族文学),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出现了许多具有人生探索色彩的作品,如卢隐、冰心等女作家表达的对女性人生探索和命运关注的小说。
叶绍钧的《倪焕之》中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心灵之路。
在此,我想选取两部广为熟知的小说为例,分析中国近代文学中关于人生追求和探索这一母题的讨论与以《浮士德》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类似作品的异同。
《骆驼祥子》:祥子是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的命运悲剧,体现了破产农民自我奋斗的失败。
祥子进城之初雄心百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诚实的劳动,获得相对安逸的生活,但不久社会和命运给了他无数打击:车子被抢、钱财被骗、被迫结婚、丧妻失子、小福子上吊……在这一条主线中还点缀着老车夫的故事,小福子父亲的故事等情节,从而在社会压力后引发出另一番思考:拼命苦干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祥子对自己的怀疑,对拉车这一谋生手段信念的动摇,除了来自社会压迫外更多的源自他的自暴自弃式的自我否定,祥子最后的堕落更多的来自于信念的动摇和人生态度的彻底转变。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理性泯灭,信念崩溃,追求停止造成人的堕落和追求破产的思想,这方面与《浮士德》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很明显在祥子的悲剧中没有人生真理的答案,自我否定中还夹杂了社会与命运的否定。
祥子的堕落也是野性、兽性破坏作用的爆发。
《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关心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小说,渗透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两个文化背景下的对立、冲突、价值混乱和尴尬处境的关注与关心。
方鸿渐不妨被看作一个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代表,他的永无停歇的旅程不妨被看作精神追求的旅程,方鸿渐似乎隐喻了一场忧郁不定的追寻游戏。
在爱情生活中:与鲍小姐引诱与追求的游戏,与苏小姐、唐小姐错位的关系,与孙柔嘉精神牢狱一般的婚恋生活;在求职中,以希望开始,失败告终的怪圈都预示了探索的失败结局和追求的徒劳,揭示了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西方文化思想在传统围困中的消解以及人生在尴尬处境消磨中的沉沦。
《围城》也是探索的诔文,而在追求之无疾而终的过程中,传统观念、中国特有的人情世故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主要的源自知识分子行为与认知的自我分裂,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心灵病垢,贫乏、空虚、卑微的畸形性格。
这个探索的故事同样没有人生真理的答案,同样以失败告终,同样源于内部、外部的双重否定。
可见,近代的中国文学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思考带来的苦闷。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不同于歌德所处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欧洲,因而作品没有体现出积极的自我否定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反而表现了一种思考不得结果后的自嘲和痛苦。
由于人生反思的困惑,人生追求必然以失败作结,由于探索尚在歧路,追求必然成了徒劳的努力和讽刺的悲剧。
上述两部作品对人和人生的思考体现在对社会的批判、对传统的讽刺及对国民性格的针砭上,而不象《浮士德》那样具有辨证精神。
这也是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
正如西方哲学一开始就关心“本原”问题,而中国哲学更关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伦理、道德一样,文学在表达价值判断与人生思考过程中的差异不能作为评判作品高下的尺度。
比较是手段,在比较中看清彼此是目的,研究比较文学是为了在不同参照系中更好的定位我们自己,因而任何削足适履的评判都是不可取的。
作文题:2001年:《读书的乐趣》2002年:〈礼记〉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2003年:培根说:书之用不在读,书不以用处告人(大概是这句话),就此写一篇议论文2002年美学与文艺学一.名词解释1. 《二十四诗品》2.《拉奥孔》3.艺术反映与科学反映4.对象化5.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6.《巴黎手稿》二.简答1. 陆机的《文赋》关于文学创作的基本观点。
2. 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的贡献与局限。
3.简要论述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六因。
三. 论述1. 评述蒋孔阳“多层累突创”与李泽厚“积淀说”的异同。
2. 有人说中国美学在21世纪将要边缘化,请评述这个观点。
(试题根据师兄回忆整理)2000年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一.名词解释1.楚辞2.新青年3.新月诗派4.象征主义5.《人间词话》6.巫术说二.简答1.简论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特点。